银华固定收益姜永康之稳健:风险第一位,策略不越轨
理财周报记者 朱昌斌/文
自2009年1月1日以来,姜永康管理的银华增强收益取得22%的投资收益,在债券基金中排名第三。
让他评价一下自己的投资风格,他说:“我是把风险放在第一位的。”
姜永康认为,管理基金首先要清晰地界定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无论是固定收益类投资还是权益类产品的管理,都是如此。只有明确了投资目的,了解持有人的投资需求,才能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投资工具来进行匹配。
管控好风险,按照产品约定、持有人预期来做投资,姜表现得循规蹈矩,但是他基金业绩并不平庸。除了银华增强收益外,今年以来,他管理的银华保本增值基金是唯一一只正收益的产品,在同类基金中排名第一。
姜永康在债市投资上感觉十分好,但同时他并没有掩盖一年多来在打新股上的不足,“实际上从去年起,在打新上面我们做得并不算好。仔细分析一下产品的业绩来源,新股贡献是相对的弱项。”姜永康指出,银华固定收益类产品在打新上采取较为谨慎的策略,“这主要是我们认为近来很多新股发行时的市盈率较高,对于固定收益类产品来说,这意味着将要承担更高的投资风险。”
除了管理自己的产品,作为银华固定收益部总监,姜永康还要肩负这支团队建设的工作。目前银华固定收益团队由9人构成,有3位基金经理,2位基金经理助理,4个研究员。
姜永康表示,银华的团队还在壮大。随着产品不断地丰富,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是,研究员和基金经理数量都要相应增加。
银华旗下目前拥有6只固定收益产品,截至三季度末规模为94.74亿元。“明年预计还会发两到三个产品。”姜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
随着固定收益产品扩容,当前债券人才日益紧缺现象困扰着很多基金公司,找到一个优秀的债券基金经理并不容易,但路径无非是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银华的固定收益团队中王怀震属于前者,于海颖属于后者。
“我们在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上保持梯队化、动态化的特征,目前,固定收益部有2个基金经理助理,如果助理具备相应能力之后,可以通过一定程序晋升为基金经理。”姜永康表示,同时,结合业务发展,从外部不断寻找合适的投研人才也是重要途径之一,“内部培养需要的时间较长,我们会将二者相结合,以适应产品的扩容速度。”
他解释道,基金经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风险收益不对称的岗位,他们管理几十亿的资金,如果业绩不好,投资人遭受的损失是最大的。所以基金经理人需要具备很强的责任感,对持有人资产负责,有时候一些激进的策略有可能会取得成功,但是这是以持有人利益为赌注的,是坚决杜绝的。
说到银华固定收益投资的特点,姜永康表示,“我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执行投研互动的机制,这点是银华全体投研团队的特色,保证了投资风格的稳定。”
具体来说,在月度投资策略会上,研究员会阐述自己的月度投资策略、投资建议;基金经理也会将自己所管理基金的投资方案和投资计划与大家进行讨论,基金经理根据团队讨论的事项,做出自己选择、判断,进一步完善投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