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投资攻略 > 基金动态

公募高管建言

2011年12月09日09:36
作者:机构投资 邹婷

  机构投资 邹婷/文

  信托和银行理财的规模早已超过公募基金。而相比起公募基金的步履蹒跚,券商资管与阳光私募近年却有着大跨步的飞跃。种种迹象表明,公募基金在资管市场中的话语权不断降低。

  这一组数据静悄悄,却沉甸甸。

  静悄悄是因这组数据似乎“养

在深闺人未识”,关注的人寥寥无几。沉甸甸是因它其实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近万名公募基金从业人员的心上。

  10年前的2001年,国内第一支开放式基金正式成立,至2007年冲至总规模3.2万亿的高峰,然后逐步滑落到如今的2.3万亿左右。十年间,公募基金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36%。但另一边,作为后起之秀的券商资管却在以5年56%的复合增速追赶。

  不仅只有券商资管在和公募基金赛跑,还有信托业和银行理财。两者的规模早已超过公募基金。多种迹象似乎在表明,公募基金在资管市场中的话语权已近衰落临界点。

  大资管蓬勃十年

  尽管各个细分阵营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整个资管市场却欣欣向荣。

  中国资管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气候初成。以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券商资管、银行理财、信托、以及投连险为主的保险投资各分阵营。

  2001年是公募基金和信托业发展的里程碑。当年,公募基金引进开放式基金的举措,打破了10家管理公司仅发行40多只封闭式产品的局面。

  自此,公募基金的黄金周期正式开始,它一枝独秀的局面持续到2007年。

  这六年间,开放式基金盘活了中国公募基金业,不论在行业形态、发行审批、渠道等方面都走向市场化。基金管理公司从10家发展到58家,发行总量达到358只;发行方式从券商包销制发展成代销和自销相结合。除了上述方面,在2007年大牛市的背景下,产品业绩更是全部正收益,甚至还出现年2-3倍的牛基。广大基民面对高收益、低门槛的公募基金,疯狂追捧申购,创造了首日募集900亿金额的神话。

  然而花无百日红。2008年在二级市场单边下跌的影响下,公募基金规模开始萎缩。直到2011年中,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仍在2.3万亿左右徘徊。它的规模已被其它诸多投资工具超越。

  A股市场不景气带来了避险需求的井喷,银行理财趁机异军突起。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本来就有2561只,资金规模9000亿元。到2008年,发行产品数量增加至6518只,规模总量更是翻了4倍达到3.7万亿元,首度超过公募基金的总规模。从此,银行理财的发展速度如脱缰之马。在2011年中旬,银行理财平均每天有50只新产品上市发行,累计募集规模膨胀到8.51亿元。

  与此同时,信托业也波涛汹涌。2007年3月1日,信托业两新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信托业第6次整顿正式拉开帷幕。在清理整顿中,众多信托公司开始寻求创新。在信贷收紧的2008年,信托业以银行合作方式,开始大跨步的增长。银信合作产品从2007年的470个产品发展到2008年的6262个,数量翻12倍,规模达到1.38万亿元。在2011年三季度未,信托业规模更是达到4.01万亿,超过同时期公募基金的2.06万亿元。

  券商理财和阳光私募更是如雨后春笋。两者规模虽然与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和信托相差甚远,但增长速度更是惊人。截止到2010年8月的数据,59家券商资管受托资金总额达1369亿元,相比2005年初期增长了12倍;阳光私募的规模略高于券商资管,在2010年的发展速度同比增长150%,规模已超2000亿元。

  截止到2011年中,资管市场中各类投资工具管理规模的排名已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首位是银行理财8.36万亿、其次信托3.2万亿元、公募基金2.3万亿元位居第三、再往后是阳光私募2000亿元、券商资管1369亿元。

  被甩开的公募“病人”

  2007年以来,中国资管市场大发展,公募基金占比却持续下降,公募怎么了?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公募基金“病”了。他们纷纷将问题指向发行制度问题、公募产品单一、人才流失、银行渠道挤压等方面。

  “公募基金发展所需要的土壤是整个资本市场要给投资者提供一个持续的回报环境。”易方达总经理刘晓燕表示。《机构投资》记者采访的多位公募基金业高管都抱怨发行制度导致的一级市场定价过高,挤占了二级市场的投资空间。

  的确,高价发行是导致公募基金整体业绩不佳的根源之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234只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是41倍。但在国外成熟市场,这个数据是20倍左右甚至更低。不过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催生如此高市盈率的背后,深受其害的公募基金同样也是推手之一。研究发行市场的数据不难发现,公募基金在新股申股环节屡报高价。如在中威电子的询价过程中,多只基金产品报价均较最终发行价35元要高出不少。

  公募基金催生高市盈率要付出代价。就如今年前11个月,以35次打新记录的富国天利成为全部基金中最爱打新的产品,可今年以来截至11月1日净值依然下跌了3.61%。深圳一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打新股需要承担很多风险。”

  公募基金一面抬高新股发行价,一面又抱怨发行价太高导致二级市场赚钱太难,看起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过此间背后也更深刻的制度根源。现有的新股发行制度审批意味过浓,人为导致了新股供不应求的局面,令公募基金只能选择高价“博傻”。

  一级市场定价过高,就只能到二级市场“挤泡沫”。由此带来的一个恶果就是公募基金产品业绩整体恶化。今年前三季度,国内546只股票方向(包括股票型,混合型等)的公募基金全线亏损。

  同时,金融衍生品的缺乏与严厉的监管,令国内基金产品大量雷同,缺乏能适应多种市场环境的有效创新。

  除发行制度不完善与产品创新不足之外,公募基金还面临渠道成本不断攀升的问题。博时基金副总经理李雪松就曾表示,“2011年的销售工作比2001年和2005年还困难”。另一位合资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称,“2011年每发一个基金,都要把大量的精力和成本放在渠道建立和维护上。”

  业内所称的“基金公司为银行打工”的情况并无丝毫好转。在强势渠道面前,公募基金向银行上缴尾随佣金比例正日益提高。信诚基金公司市场部相关人士曾向《机构投资》记者表示,“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今年要向银行缴纳70%的尾随佣金费用”。渠道成本如此之高,但基金在银行面前也并无多少谈判筹码。富国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孟朝霞一语道出了现状,“银行是一个很大的资金蓄水池,蓄水池往哪个方向倾斜,那个市场就有阶段性发展的机会”。

  除上述问题之外,公募基金业的整体人才流失更是触目惊心。从去年底至今年三季度,共有15家公募基金公司的总经理离职,占全行业近1/4比例。老十家中仅存华夏范勇宏在坚守。基金经理跳槽则更是频繁。记者统计发现,现在仅有大成基金、海富通基金两家公司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超过4年。而浦银安盛、申万巴黎、金鹰基金、民生加银等六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时间均不足1年。

  如此高频次的人才流动,令投资者对公募基金持续投资能力的质疑,越来越多,也将对公募基金治理结构的担忧沉重的抛向市场。

  公募坚守者建言

  周期低谷,基业待兴。

  尽管2011年公募基金正处“最困难时期”,但业内不少有远见的高管并没有失去信心。如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在接受《机构投资》采访时就表示,“要高度重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防止上市公司圈钱行为的发生。长期圈钱、不分红的上市公司要强制进行分红,强化退市制度,加大上市公司治理。唯有如此,中国资本市场才有希望”。

  而更多的业内精英则提出了具体建议。如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表示希望监管层放松管制,明确行政许可要求,实现行政许可公开透明高效。

  南方基金高良玉表示,公募基金缺乏长期资金的支持,不利于基金业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广发基金副总肖雯表示,希望公募基金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以吸引长期资金入市,这样更有利于基金行业包括资本市场更长远、健康的发展。

  《机构投资》共获得近50位基金公司最具有话语权人士的肺腑建言(具体人数在21日下班后截止)。据统计,3位高管建言彻底推进发行制度改革;4位高管建言公募基金大力推进行业股权激励,为整个行业留住核心人才;12位高管建言公募基金大力创新金融衍生品,在多种市场环境下为投资者创造回报;5位高管建言能尽快引进养老金、年金等长期资金,为行业引入源头活水;6位高管建言能监管层严格监管,放松管制。当然还有不少高管表达了希望解决公募渠道受牵制问题等建议。

  他们每一位,都是对这个行业,这份事业押注了年华和激情的公募坚守者。肺腑之言,掷地有声。

  这是中国基金业破局最明确的方向。

(责任编辑:王旻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