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投资攻略 > 基金动态

国泰基金梁之平:行业进入变革前夜

2011年12月09日09:47
作者:《机构投资》杂志虞东箭

  市场四君子

  机构投资 虞东箭/文

  梁之平与行业同行13年,管理过基金公司几乎所有的部门,行业经历极具深度和广度。在梁之平谦和有度、低调沉稳的风格背后,深度与智慧不时闪现。

  行业进入变革前夜

  基金行业,进入变革前夜。这是我对目前阶段的一个总结,无论从商业模式、还是行业周期来看,基金行业都将发生变革。

  从几个指标上,可以看到我国的基金市场已经接近一个饱合状态。巅峰时,我们看到基金开户数超过1亿,按家庭来算,对全国家庭的渗透率达到20%;即使是美国,基金的家庭渗透率也只有25%。这样一比,我国基金的扩张规模,已经差不多快到极限,而且可以说是几乎把城市人口的投资需求都圈了进来,规模上会逐渐稳定了。

  我国的保险行业经过了五六十年的发展,才达到5、6万亿的规模,而在短短十年内,基金行业巅峰时就达到了这个数字。经历了高速扩张,我相信接下来行业将进入稳定与资源整合的成熟阶段。

  每个阶段会有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行业正在经历变革,我们的视角也应有所转变。

  在行业发展初期与成长期,大家比的是产品与业绩,比的是销售团队规模。而进入成熟期,今后将是一些细化模式上的竞争:过去发展靠的是圈地,接下来得在存量市场中抢份额;过去是靠营销,而在存量市场时代,比的是服务;在大服务的概念下,还得细化,比服务能力,比持有人关系,对媒体关系等等。

  以后整个行业的毛利率也会下降,因为公共资源上的投入,将会逐渐加大。

  机构博弈时代

  发生变革的一个原因,是整个基金行业处于低谷。这个低谷,又与我国资本市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资本市场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长期以来都是偏重一级市场,忽略二级市场利益。目前的发行机制与国家资源,都明显向一级市场在倾斜,导致许多新股一上市就是50、60倍的市盈率。有这个问题在,二级市场的盈利就变得很难。这也间接导致我国多年来都是熊长牛短。

  资本市场的另一个问题,是目前主要投资者的性质存在一定缺陷。关注中长期的投资者本来就不多,由于盲目炒高市盈率的机制,现阶段长期投资者仍然会觉得东西太贵了。

  证监会是希望培育长期投资者的,但严格来说,目前只有基金能做到这一点。保监会和银监会方面一直在限制旗下机构资金进入股市,长期投资者不足,市场就是只圈钱、不投资的恶性循环,所以波动大,缺乏深度。

  随着市场投资主体的演变,现在基金行业的地位也在遭遇冲击。因为2007年以来的股改,打开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转换通道,许多原来被锁定的产业资本从此可以直接进入二级市场。现在许多时候,产业资本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并不逊于基金。可以说,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机构博弈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基金公司需要反思的是,固守还是变革?

  基金业定位回归

  2007年之后,投资者一直对基金的业绩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个观念需要转变。

  受市场环境影响,以产业资本为代表的机构热衷于短炒,而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基金经理主要倡导的还是看公司、找价值,因此受到了很大冲击:有价值的公司就是不涨,涨的都是短期的主题炒作。有些基金产品业绩靠前,但相伴的是高换手率,说明它的业绩也是靠短炒在支撑。

  长期来看,股价终会向价值回归;我们选择出的好企业,相信价值是会被股价证明的。但是这个过程也许会很难熬,许多基金产品会在半途上被客户抛弃。这只是基金投资逻辑的一个问题。

  在与上市公司的博弈中,基金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首先从股东文化来讲,很多上市公司一直缺乏尊重股东的传统;再则,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权关系盘根错节,基金要想以股东的身份参与进去,对其产生有效影响,这个本身就很难;更要强调的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基金作为流通股东,却在上市公司无法取得董事会席位,由此只能定位成简单的财务投资者。

  尽管我国的经济仍在增长,存款规模还在扩大,但是许多基金产品没有取得正回报,导致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在向银行理财、信托、甚至是高利贷分流。对此,其实投资者需要重新定位一下基金。

  相比起银行与信托,在资产管理领域,基金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基金行业的透明度是最高的,机制也最市场化,这属于制度优势;另外我们还积累了大量最优秀的专业人士。

  经历了这几年的暴涨暴跌后,基金业的规模正在回归一个合理的值。客户的需求也应该回归到一个合理的点上:对多数人来说,基金的公募产品主要适合长期投资者,从长期看与市场收益相比,能提供一个相对优势的收益;如果是追求绝对收益的投资者,那么就应该去购买基金的专户产品。

  选择的十字路口

  随着行业进入成熟期,成本上升、毛利率下降,我们感受到基金公司的压力一直在变大。同时牛市到熊市的转换,一些矛盾凸显出来。无论是高管还是公司,都面临选择未来方向的问题。

  近年来基金公司高管离职的现象一直颇受关注,其实分析起来,原因不外乎也是一个选择。一些老同志发现行业进入了新周期,打法有变,要适应新形势,自我改变的压力增大,一衡量下来,性价比不高,于是选择了离开;另外一些同行,确实也是因为绩效不好,于是股东权衡选择之后,将他换掉。

  从整个行业来看,进入成熟期后,基金公司的发展方向必然会出现分化:一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拥有丰厚积累的基金公司,会朝着综合性的大型资产管理集团的方向发展,其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巨无霸;另一方面,一些基金公司会寻求专业化经营,占领不同需求的细分市场,甚至可能出现地域性的基金公司。随着基金公司实力与业务的分化,基金业内的兼并与重组现象也会出现,而且越来越多。

  基金行业还是有许多积累非常宝贵。这么多年来,由于透明的制度优势,公募基金有市场声誉溢价。我们虽然有着专业投资人才,有庞大的客户群,但市场声誉才是最值钱的东西。一旦失去声誉,基金的其它优势都将弱化。

  近年来,行业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老鼠仓,但在现行制度下,老鼠仓的违规成本太高,这在行业内已是共识。所以从主流上看,基金行业多的还是勤勉的人。而只要有这些人在,我们就能改变形势、创造优势。

  从人的角度出发,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将面临选择:作为一个以人为本、轻资产的行业,资本金的作用可能并不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股东需要在短期与长期利益上进行取舍:短期如果太重视增量指标、太重视高利润,忽略持有人与员工利益,忽略社会责任,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冲突。所以,持有人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王旻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