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与悲的转换往往在一瞬间。
只是一纸公告,又一个基金公司“独门股”倒下了。飙涨了数年之久的重庆啤酒,同样以一种彪悍的方式开始下跌,并且是无量下跌。又一次,重仓基金不得不反复下调该股估值,以求抑制汹涌而来的赎回潮,但他们几乎束手无策。
“重啤门”再一次将业界对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扎堆“独门股”的质疑推至顶点,并引发了一波重归价值投资理念的争辩。尽管这些“独门股”也曾经为基金贡献了丰厚的收益,一度成为基金公司引以为傲的选股经典,甚至在熊市来袭时因较强的抗跌性而为投资者津津乐道。但当风险意外骤然爆发,且以一种人们不知所措的态势蔓延时,那些“曾经”迅速被人们无视,纷纷对“独门股”口诛笔伐,兴师问罪。
其实,对“独门股”的质疑由来已久。这种在熊市中基金公司惯用的手法,投资者并不觉得稀奇。起初,质疑点在于对基金公司持有“独门股”流通股比例过高,影响了“独门股”的流通性,近而对股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业内人士和投资者看来,由于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共同归属于一个投研团队掌控,在行动上容易趋于一致,这种过高的流通股持股比例已经演变成变相“控盘”,绕过了证监会对单只基金持有个股的“双十”规定。若换个不客气的说法,这种做法已与A股曾有切肤之痛的“坐庄”无异。这种手法,曾为基金谋取了大量超额收益,也一度让“独门股”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独门股”常常超过行业平均市盈率水平已是家常便饭。
这种最初的质疑,建立在对基金公司“独门股”优质且低风险的基础之上。投资者们有理由相信,耗费巨资打造的基金公司投研团队,在“独门股”的选择上必是精挑细选,且密切跟踪,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逻辑其实很简单,当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大量扎堆“独门股”时,“独门股”的走势已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基金公司就算不对他人负责,也需要对自己负责,那“独门股”的投资安全性自然会有较大的保障。因此,虽然对“独门股”坐庄嫌疑频有质疑声,但甚少有人会担心追捧“独门股”的风险。
不过,现实似乎乐于和投资者“开玩笑”。当今年一个又一个“独门股”以预料之外的方式倒下时,人们骤然发现,“独门股”微小的风险概率一旦实现,其杀伤力比之垃圾股毫不逊色,而基金公司们对此竟常常显得束手无策,其保险系数瞬间就降至极低水平。此时,一直质疑“独门股”类似坐庄的投资者们才恍然大悟,尽管“独门股”常常被视为优质股,但已高至近乎变相“控盘”的状况,在推高股价的同时也让风险成倍数放大,一旦风险释放,其破坏力也与以往的“庄股”相差无几。这或许能给热衷基金公司“独门股”的投资者们敲响一次警钟。
事实上,在基金公司“独门股”意外频频的背后,还隐藏着基金业在A股市场地位不断下降的现实。股权分置改革至今,基金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占A股总流通市值的比例一降再降,市场话语权也随之不断降低,在上市公司中所得的“礼遇”自然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而正是这种逐渐弱势的地位,使得基金公司在对上市公司调研中无法像过去一样获得信息先发优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上市公司利用的工具。而在这种背景下,基金公司所谓精心调研打造出来的“独门股”,其价值和风险已与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作者:李良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