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基金公司股东层暗潮涌动,包括转让、增资在内引发的股权变动共计12起。作为资本市场上的“大鳄”,市场对其背后的掌舵人变动原因自然想一探究竟,但由于基金公司并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当事人拒绝回应,股权挪移事件迷雾重重。
事件一:平安信托最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快减持 今年1月份,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新加坡大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三亚盈湾旅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亿元成立平安大华基金。但就在10月份,平安大华一则公告显示,平安信托将其持有的3.3%股权转让给三亚盈湾旅业。
转让后,大股东平安信托持股比例由64%降为60.7%,三股东三亚盈湾持股由11%增至14.3%。在市场看来,3.3%的小幅度减持似乎并无意义。加上二股东从基金公司中撤出一名副总经理,由此引发了关于大股东和二股东约定削弱控制权的猜测。
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及股权处置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持有基金公司股权未满1年的股东不得将所持股权出让”。而根据平安大华督察长肖宇鹏在媒体上的表态“减持是年初就有的安排。”那么事情就更加让人费解了,年初不就是基金公司成立之时,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当初就敲定股权分配呢?
事件二:巴黎银行弃正择偏 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法国巴黎银行子公司,在富通收购了荷银、巴黎银行又收购富通后,巴黎银行便持有泰达荷银、申万巴黎以及海富通三家基金公司股权。为了满足中国基金业“一参一控”的规定,退出其二是巴黎银行面临的抉择。
孰亲孰疏很清楚,泰达荷银股权是两轮收购后的产物,海富通是一轮收购后的产物,而申万巴黎却是巴黎银行之子巴黎资产直接持有的。偏偏,“亲子”申万巴黎被弃。
当事人的回应也是含糊其辞,根据媒体相关报道,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以对外发言人不在为由拒绝作出评论。而申万巴黎则表示,“这只是生意”。
事件三:瑞士信贷稳中生变 工银瑞信自2005年成立以来股权就一直未发生过变更。让人意外的是,外方股东瑞士信贷近期对其持股进行了5个百分点的减持。至此,中方股东中国
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增至80%,瑞士信贷降至20%。
而就在今年,光大保德信基金中方股东
光大证券向外方股东保德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转让12%的股权。按照光大保德信总经理傅德修的说法“股权的转让是基于双方股东的约定,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外资的持股比例。”
一般而言,外资方股东会希望增加自己在基金公司的话语权而扩大持股比例,但瑞信按兵不动六年后突然减持实在出乎意料。尽管媒体进行了各方询问,瑞士信贷转让5%股权的价格以及股权转让的原因仍然是个谜。
基金公司是绝对的豪门,俗话说“一入豪门深似海”。其实大家也只是想弄个明白而已,没有窥探隐私的意图。毕竟,像
中青宝那样,董事长在侵权纠纷沟通中由于肢体冲突造成他人受伤都及时作出披露,虽然事件不大能上的了台面,但人非圣贤,透明的亲民的总是好的。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