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谨慎、谨慎、再谨慎,也许是华泰柏瑞基金公司自去年下半年至今的主要基调。从主动管理型基金阿尔法基金获批超6个月期限一直未发,到今年以来回暖市中,华泰柏瑞量化先行基金继续减仓,或多或少都能透出这一信息;即使是开发高风险的被动型产品沪深300ETF也固守传统,未见过多创新。这究竟是缘于对股市的不看好,亦或是对自己主动管理能力的不自信?
沪深300ETF未发先引热议
专家称华泰柏瑞版增加套利成本不确定性
有观点称,沪深300ETF上市之后,不仅嘉实的沪深300指基要转型,其他的估计也hold不住,或转型,或更换标的指数
本报记者马薪婷
沪深300ETF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断言:“沪深300ETF上市之后,不仅嘉实的沪深300指基要转型,其他的估计也hold不住,或转型,或更换标的指数”。
而有意思的是,已经获批待发的2只沪深300ETF,产品设计理念完全不同。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ETF的T+0交收模式,强调了资金周转效率,但是采用了现金替代的方式,即将沪深300指数中占比25%的深市成分股全部进行了现金替代;而嘉实沪深300ETF则是以实物申购赎回,也就是用股票,T+2日清算交收,引入融资融券,变相的实现T+0。
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377.92亿元,排在所有基金公司的第二位;而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只有134.06亿元,排在第38位。
一位基金研究人士告诉《证券日报》基金周刊,公司规模大小并不能等同于产品好坏,但是沪深300ETF的创新、技术操作需要有很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在两家大小明显不一的基金公司中,按照常理会选择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而且,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是T+0交收,大概会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成本损失的不确定性。不过,是不是华泰柏瑞有办法解决“时间差”问题,这就不得而知了。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 套利成本不确定? “目前的ETF套利,越来越少的人参与,因为由于时间上的延迟性,套利空间比较小,原先下单时的套利空间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抹平。”一位业内人士说。
该人士认为,首先套利必须是无风险的、低成本的方能实现。而套利效果的核心因素是成本的确定性。
此前,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套利效率与证券交收效率时,表示,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一种误区,将套利效率与证券交收效率混为一谈,实际上,现有这种T+0交收的套利模式并不是实现ETF功能的唯一模式,更不是全球通行的申购赎回和套利模式。国外成熟市场的申购、赎回全部在场外进行,证券交收普遍在T+2之后完成,例如美国市场的ETF份额T+3日才交收,但其也可以做到T+0套利,美国之所以可以达到T+0套利效果的原因,关键是运用了融资融券机制。当前中国市场也已具备运用融资融券进行T+0套利的政策背景和运用现实可能性。因此套利效率不依赖于交收时间是T+0还是T+2。
而上述人士分析认为,华泰柏瑞正因为沿用了既有的传统的单市场ETF,所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也同时继承了传统的ETF的优势和劣势,优点是T+0交收,强调了资金周转效率,但是正因为如此,也提高了套利成本的不确定性。
嘉实版沪深300ETF 交易成本增万分之六 该人士认为,一是,国内流程是从投资者发出购买指令到券商,数据再到交易所,再到基金管理人,这个过程大概比较快也要经过15秒时间,有的甚至几十秒,这当中会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成本不确定性。
二是,一旦有套利机会,会集合市场上很多人去代买,这样市场波动加剧,带来了执行交易成本的不确定性。本来这个市场T+0套利的越来越少,如果不确定性增加,为什么还要用?还不如用深证100或者上证50。
另外,沪深300ETF目的是期限套利的现货管理工具。这主要看两点,一是看跟踪误差,即拟合度,这一点还需要观察;二是看流动性。流动性来看,华泰柏瑞是想通过直接发行沪深300ETF联接基金;嘉实的方法则是把原来的沪深300指数(LOF)基金转型成300ETF联接基金,而这只基金规模目前超过420亿元,差不多是华泰柏瑞整个公司资产管理规模3倍有余。
但是,另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股指期货交易对ETF现货的流动性也有很高的要求。但是ETF流动性除了受到规模的影响外,更受到标的指数成分股的流动性影响,沪深300成分股交易活跃,流动性可能不成问题。事实上,2只产品也各有不足,因为嘉实的融资融券方式,使得交易中增加了成本,约为万分之六。无论是嘉实还是华泰柏瑞,都有可能使套利者对溢价空间要求更大。
因为嘉实是利用融资融券实现T+0。而目前国内市场融券交易规模很小,且沪深300成分股中约70只为非融资融券标的,此外,转融通业务尚未开闸,券源有限,券商为了减少自身持券风险更使得融券业务成本较高。2只产品效果还有待市场验证。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