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基金负责人认为,“老鼠仓”、“人才流失”等痼疾成为基金业发展的瓶颈,应该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和力度,包括建立投资管理人证书制度,完善基金从业人员激励机制等。
加大监管力度
在会议上,个别基金经理“老鼠仓”行为更成为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认为,在现阶段,投资基金监管的重点应该是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管,可以考虑建立投资管理人证书制度,凡从事代客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管理人必须持证从业,而投资管理人资格的获取,除考试外更重要的还应有从业经验和一定的业绩。
吴晓灵建议,应把很多有可能侵犯客户利益的一些条款放在契约合同中,甚至可以引入集体诉讼条款,基金持有人可以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集团诉讼。
美国普信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林羿介绍,金融海啸之后,美国对私募基金的监管也逐步加强,包括要求基金业要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要求对冲基金在证交会进行注册,对私募投资基金的披露、报告和信息方面也更为严格。
也有嘉宾建议,严格限定私募基金募集方式,不得以公开或者变相公开的方式进行募集,甚至以后应对私募投资基金进行强制性第三方托管。
创新激励机制
而在基金业界看来,“松绑”同样是基金业制度创新的主题词。博时基金总经理肖风提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当前基金公司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基金公司普遍缺乏一个机制,面临留不住人的问题。公募基金目前的制度设计确实很难跟员工强调‘这是你一辈子的事业’。”
“过度监管是导致很多投资研究人员想离开的重大原因。”曾是中国最早一批基金经理中的一员、如今转投私募的上海重阳投资管理公司合伙人李旭利认为。
林羿介绍,在美国,基金从业人员可以参与股票投资,但在购买前必须先向公司申报,公司在充分规避可能涉及内幕交易的情况下给予授权方可购买。从业人员必须将投资情况向公司进行充分披露。另外,美国最近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要求对投资顾问特别是私募基金要进行注册;为私募基金投资咨询的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合规机制,内部也要有专人负责。在证交会注册后,包括管理合同、管理费、如何做广告、客户资产的资金保管,还有从业职业道德都要接受监管。
李旭利比较认同美国的做法,“在全世界的市场里面,基金投资管理人员都可以持有股票,只需详细地披露就可以了。我国不允许基金从业人员持有股票,这会形成基金从业人员逆向选择的问题,而这种逆向选择已开始约束基金行业的发展了。”
国泰基金总经理金旭建议,在未来的基金法修改中,应当体现“立法的市场化”原则,必须坚持适度放开整个基金行业的多元化竞争,包括基金公司的组织形式、发展模式、产品及组织架构的适度放开。金旭称,中国基金行业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被开发或者是被严格限制发展,而不是一个过度自由发展的状态。因此,坚持市场化的立法原则才能突破目前已有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