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从深圳、广州、上海多家阳光私募了解到,阳光私募参与股指期货目前主要目的在于套保,其投资期指的仓位一般不超过10%,而且,为了避免游资的疯狂炒新,阳光私募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初将以观望为主、实际参与的概率很小。
“我们参与股指期货的主要目的是对冲风险,锁定业绩。”深圳一家私募掌门人透露,尽管旗下的产品暂时不会参与股指期货,但他们早就设计好了产品方案:投资股指期货的上限是仓位的10%,一般不“打满”,只用10%中的1/3-1/2的资金投资期指,覆盖持仓资金的50%来对冲风险。据了解,该私募在2007年做过四五个月的股指期货模拟盘操作,在高峰期的1个多月里,资产从100万增加到2000多万元。“但模拟盘和实际操作的做法大有不同,产品还是暂时观望吧,先拿自己的钱练练手。”
实际上,阳光私募对股指期货态度谨慎的原因之一是“股指期货对于市场还是个新鲜东西,没有实际的业绩给投资人看,很难发行产品”。上海一家阳光私募表示,股指期货的细则还没有完全出台,投资者对这一做空工具的实际效果也没有直观认识,所以,“还是再等等看”。
广州一家阳光私募对股指期货表现出冷淡。“如果我有50亿资金,我可能会参与股指期货,但现在不会考虑。”他解释说,在极端市场情况下,若来不及减仓时,可以通过股指期货迅速降低仓位,而市场猛涨时同样能起到迅速提高仓位的作用,不过他所管理的资金规模不到10亿元,股指期货对业绩贡献度很小。事实上,规模偏小的阳光私募实力较弱,参与股指期货的“筹码”不足,这是私募不太热衷的一个原因。此外,从海外的经验来看,在有股指期货的环境下,获得超额收益主要还是靠精选个股,而股指期货只是为投资增添了“一碟小菜”,该私募表示,“我更看重股指期货在稳定业绩方面的作用,它只作为辅助投资的手段,一般不考虑用期指做套利。”
由于上述谨慎心态,大部分阳光私募没有实质性的动作。虽然股指期货最快上半年就可以入市,但现在还鲜有私募和信托商量修改产品合同的事宜,深圳一位私募表示,如果要修改信托合同,需要经过通知所有客户、等候监管层审批等流程,时间恐怕赶不上股指期货的开闸。“与其仓促上阵,不如等股指期货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进入。”该私募同时透露,阳光私募虽然灵活,但毕竟是信托资金,“穿鞋的比不上赤脚的”,在股指期货推出初期,“市场上最疯狂的肯定是炒权证发起来的那批游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