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年的牛熊变换中,基金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大类资产配置上,也就是市场俗称的仓位策略,这几乎决定了基金业近几年来的排名。但随着去年8月以来A股的反复震荡,基金通过仓位策略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基金业绩排名的变动也更多地开始受重仓股涨跌影响。
在此背景下,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基金经理开始淡化仓位概念,如何挖掘出更多的成长股成为他们新的热点话题,这或许意味着基金业的盈利模式将发生一定改变。
仓位步调不一
反复震荡的A股市场,带给基金业的是平均仓位的不断波动。而随着这种波动,不同基金之间的仓位策略出现了明显分化。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最新一期仓位测算数据显示,至3月4日,可比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83.23%,偏股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为77.76%,配置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为69.45%,与前一周相比基本持平,但基金之间的操作分化仍旧显著。扣除被动仓位变化后,101只基金主动增持幅度超过2%,其中24只基金增仓幅度超过5%;与此同时,88只基金主动减仓幅度在2%以上,其中14只基金主动减仓超过5%。
在增减仓行为的此消彼长之后,不同基金之间的仓位水平出现巨大差异,如根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的测算,截至3月4日股票型基金(非指数型)中仓位最重的和仓位最轻的相差高达40个百分点。而随着旗下基金仓位策略的分化,基金公司的整体仓位倾向也渐渐显露。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的测算显示,大型基金公司中华夏、嘉实、易方达仓位水平较高;而博时、南方仓位水平略低。中型基金公司中景顺仓位保持较高;而上投摩根、融通等基金公司则策略偏向谨慎,旗下基金仓位水平偏低。
分析师指出,基金仓位步调的不一致,反映出不同基金公司在市场波动方向上产生分歧。但他认为,如果窄幅震荡贯穿市场全年的话,这种分歧的意义并不大,因为身躯庞大的基金很难通过频繁的仓位策略跟随市场获取超额收益。
重视自下而上
震荡市短期难以看到结束的预兆,难以通过仓位策略获得超额收益的基金,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策略上,这其中,就包括对中小板和创业板中成长股的挖掘。
一位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去年四季度以来,公司的研究员包括基金经理都不断在外面调研,而调研的对象除了长期跟踪的股票外,那些新上市的中小盘股也成为重点调研的对象。“我们认为,在经济复苏的进程中,中小盘股的成长性会好于大盘股,而高成长预期将使投资中小盘股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该基金经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汇添富专户投资总监袁建军则表示,在前几年市场大牛大熊的走势中,依靠准确的资产配置,基金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也就是仓位策略决定业绩排名,但在市场窄幅波动的现状下,通过资产配置来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越来越大,据此判断,市场的盈利模式可能要发生改变。“自下而上精选个股将成为新的盈利模式,挖掘成长股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要高很多。”袁建军表示。
不过,基金自下而上的精选个股并非意味着盲目跟随。对于业内诟病的中小盘股高市盈率现象,许多基金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市盈率现象让投资中小盘股容易触“雷”,因此,在挖掘成长股过程中,风险控制依然要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