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不明不白投资者挑战私募信息披露 目前已组成申讨联盟,并已向银监会递交了投诉材料,银监会表示将于近期给予书面回复胡 晓
证券时报记者 胡 晓
私募产品净值走势与市场背离,且巨幅亏损——投资者有没有权利知道亏损的原因?是认输离场还是探个究竟?随着投资人的成熟,一批有经验的投资者由单纯的因亏损而发泄情绪发展到质疑私募产品的信息披露。
日前,证券时报记者接到了一位投资者的投诉电话,他表示,在2008年初认购了一款由某基金公司担任投资顾问的为期2年的银行理财产品,而这款产品净值走势比较奇怪:当市场下跌时,同步下跌;但是当A股市场步入上升通道后,该产品净值反而一路走低。
“亏损是一方面,但是亏要亏得明白,我向该银行索要产品的操作明细,却遭到了拒绝。”上述投资者表示,“目前我们已经组成了一个申讨联盟,人数超过50人,并且已经向银监会递交了投诉材料,要求银监会彻查该理财产品是否由于违规操作而导致亏损,而银监会也表示,将于近期给予书面回复。”
记者查询了该产品的净值走势后发现,在2009年A股市场开始系统性上涨后,该产品2009年1月9日的净值为0.4898元,1月31日净值为0.4873元,2月28日净值为0.4829元,两个月内该产品净值下跌1.41%,而同期上证指数上涨了15%。业内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该理财产品的投资顾问对后市判断出错,过多配置了债券类资产,从而导致产品净值在大市上涨时反而出现下跌。而这一猜测也得到了部分印证,担任该理财产品投资顾问的某基金公司私募业务投资总监在2008年底公开发表了看空后市的观点。对于上述说法,多位认购了该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表示,“确实有这种可能,但是如果银行不提供操作明细,也仅仅只是猜测而已。”
就此,记者也致电了相关银行财富管理室的两位负责人,其中一位负责人表示,不太了解。另一位负责人电话则无人接听。而该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表示,他们职位较低,不能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亏损,他们只能表示抱歉。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监管层对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私募产品信息披露均有规定,但与公募基金相比,其详尽程度与强制性要弱很多,这就为此类由于信息披露而带来的纠纷留下了空间。投资人质疑信息披露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积极推动了银行、监管层查漏补缺,对今后减少纠纷起到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