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勇宏的一封邮件说:“12年来我们爱华夏‘如家真的是家吗?’”
一家基金研究机构,在给予华夏旗下基金推荐时提到的第一个用词,是“团队稳定”,第二个词语,才是“业绩出色”。
事实上,早在2003年,华夏基金尚未获得业内领袖地位时,总经理范勇宏已经
多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金行业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稳定。1998年3月5日,华夏证券总裁助理范勇宏受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之命,筹建华夏基金。4月9日,作为中国第一批基金公司之一,华夏基金在北京寿松饭店5层成立,只有十几个员工。三周后就推出了自己第一只基金产品:基金兴华。
在最早一批筹备元老中,刘青山、戴勇毅、江晖……都已经离去,而12年后,仍然留下来的人包括范勇宏、滕天鸣、张后奇、王亚伟等。
12年后,华夏基金的管理团队包括:总经理范勇宏、执行总经理滕天鸣、主管机构业务的副总经理张后奇、主管公募业务的副总经理吴志军、顶着“中国最牛基金经理“头衔的、主管投研的副总经理王亚伟。
本报获悉,近期范勇宏给内部人士发了一封邮件说:“12年来我们爱华夏如家(真的是家吗?)”
这十分值得体味。
大部分来自华夏证券
除了吴志军外,公司现在所有高层均已经追随范勇宏超过13年,他们有共同的来历:华夏证券。
事实上,华夏基金在2002年曾经迎来过公司历史上第一次顶峰,由戴勇毅、江晖、王亚伟管理的基金兴华业绩惊人。
当时华夏基金的高层是:总经理范勇宏,主管后台业务的副总经理金旭、负责市场的副总经理李操刚、和负责投资的副总经理戴勇毅。
其中,除了金旭来自证监会外,李操刚和戴勇毅均有华夏证券背景。
此外公司还有四个总经理助理:王亚伟、江晖、滕天鸣、张后奇。其中除了江晖外,其他三人均有华夏证券背景。
2005年,已经实际负责投研的江晖离开华夏。当时业内曾有争论,是否围绕着范勇宏的华夏团队来自华夏证券的背景太重,以至于令其他人无法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获得进一步提升。
但是江晖本人,从来未对此种猜测做出过回应。
“范勇宏基本是一个比较平和的人,对于自己管什么不管什么心里有数。即使团队都是他带出来的,能够留在身边十几年也不容易。”一位熟悉华夏基金的业内人士表示。和一些业内公认“强势“的基金公司总经理相比,范勇宏很少过问投研决策等具体事务,给了手下足够空间。
2003年,范勇宏曾经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承认我对公司有影响,但不很大。”
但是业界评估他对华夏基金的影响,也许远高于他的自我认知。
业内普遍认为,2007年开始,中信基金和华夏基金合并展开后,范勇宏和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谈判的筹码,除了高层背景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于华夏团队的绝对掌控力。
“没有人敢轻言换范勇宏,如果他一走,华夏一半以上的高层都会动。”一位别家基金公司高管评论说,“哪家基金公司能做到这一点?肖风?高良玉?叶俊英?都不可能。”
范勇宏和王东明博弈的结果是:包括中信基金总经理吕涛在内的中信基金高管,无一进入华夏基金管理层。甚至部分中信基金中层人员,也在进入华夏之后无法融入团队而最终离去。
钱多人多制度多
和其他基金公司人士动辄挂在嘴边的“老范”、和名声远扬的王亚伟相比,华夏高层其他人在业界形象较为模糊。
“华夏基金历史上一个是比较重视团队稳定,一个是比较重视制度建设。”一位曾经跟踪过华夏基金的媒体人士表示,“所以公司多年来作风比较稳健,没有出过大的问题。”
华夏基金资料宣称,公司较早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目前,华夏基金几乎拥有所有基金公司中最不成比例的董事会构架:董事会中除了王东明和范勇宏外,只剩三名独立董事。其他无论是中信证券还是华夏基金的高管,无一进入董事会。
“这可能是单一股东下,双方的妥协安排。”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更换了股东,董事会肯定会有相应变化。”
而一位华夏基金投研部门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他认为华夏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各个部门之间的防火墙机制,都胜于其他基金公司,可能是华夏投研近年来大获成功的一个原因。
“公司大,人够多,制度就容易有保证。”他说,其他中小型的基金公司,因为人才不够,经常有一人分饰多角的情况。比如总经理干涉投资、投资总监决定个股交易、基金经理助理实际担纲交易的情况。一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公募产品和专户产品,更是常态。“华夏虽然大家用一个研究平台,但是基本决策都是独立的,长期来看对公司有好处。”
2008年,华夏基金成立10年,已经度过2004、2005年低点的范勇宏说,对于这10年最大的感悟是:“在这个行业,如果你做得好,谁也不能抹杀你取得的成绩,因为基金行业最公平;如果你做得不好,谁也无法救你,因为基金行业最透明,也最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