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基金专题 > 基金一对多-基金专户一对多理业业务 > 基金一对多-基金专户一对多理业业务

进退维谷的基金“一对多”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王军
2010年08月16日07:04

  去年8月18日,《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实施,这标志着基金“一对多”业务正式开闸。如今正是周年临近,媒体关于“一对多”的回顾性报道骤然增多,其中自然多是批评其业绩不尽如人意。

  此种局面早有人作出预见。去年“一对多”开闸不久,一位业内达人便私下断言,“一对多”注定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理由如下:业绩不好,挨骂是必然的。原本高端客户对“一对多”的期望值就高,总以为小灶烧出来的菜应该比大锅更好,再加上“一对多”还要提取很高的业绩报酬,结果一年下来让客户赔了钱,客户肯定不能不讨个说法。业绩太好,“一对多”客户固然高兴,但是难免会有是否公平对待公募基金持有人,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质疑声浮现。不论结果怎样,总会有负面评价在等着基金公司。

  如今显然是应验了第一种预期。这可以说是基金业在“一对多”业务上不得不面对的两难局面。

  实际上,脱离市场背景简单地评价“一对多”业绩,甚至将其与公募私募基金进行比较可能并不公平,不要说“一对多”与其他理财工具本来就是不同大类的产品,就算众多“一对多”产品之间的风格也是千差万别,在不同市场背景下会表现出迥异的收益特征,简单的业绩比较是无法给出一种产品好坏的定论的。

  但是基金公司也怨不得媒体和投资者的批评过于简单化,因为造成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仍要归因于基金公司自身。

  “一对多”本来就是一种小众产品,应该建立在客户细分之上,满足特定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但是不少基金公司在最初推广“一对多”业务的时候却让人感觉到有意无意地想把小众产品大众化。比如说,头几批“一对多”中最为盛行的是“灵活配置产品”,其实基金并没有那么强的灵活配置能力。本期《金牛基金周报》刊载的上海证券一篇文章便提到,“从最近三年的择时能力来看,股票型基金由于择时带来的总体年化收益率为-1.22%,混合型基金由于择时带来的总体年化收益率为-1.54%,仅有约三分之一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由于择时带来的收益为正值”。相对而言,基金的选股要比择时更靠谱点。然而所谓“灵活配置”的好处在于,这个产品给人的感觉是熊市时可以空仓回避下跌风险,牛市时可以满仓把握上涨机会,能够让所有的客户都满怀憧憬,从而一网打尽。

  把不合适的产品卖给不合适的持有人,又不能与持有人充分沟通,让持有人有一个对收益的合理预期,最后也就难怪持有人要拿苛刻的标准来要求你了。

(责任编辑:姜隆)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