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的结构性分化的演绎还将进行。
回顾A股市场这波结构性分化,已经有过明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第四季度,强周期行业和消费成长类行业处于风格转换模糊阶段,消费类、成长类行业估值处于回归阶段。第二阶段是年初春季行情,市场经过一跌一涨,消费类
、成长类行业及中小盘类股票进入估值恢复的后阶段。第三阶段中报行情,市场再次经过一跌一涨,大盘股和中小盘股,消费类、成长类与强周期重化工行业的表现进一步分化,典型的如中小板指数创出历史新高。牛市往往带来大扩容。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17日,自2009年6月恢复IPO以来新股IPO共募集资金5806.06亿元,2009年以来各类证券发行共募集11257.88亿元。这还没算2009年以来巨额的大小非减持。面对着大扩容,市场还依旧活跃,至少说明还有赚钱效应。
目前沪深两市总流通市值为14.59万亿元,而金融、地产、钢铁、煤炭、有色、石化、电力以及部分的通讯服务、机械、建筑建材、化工,这些行业占全市场流通市值的60%以上。这样可以大致估算中小盘、成长类、消费类的比重在30%附近(大致4、5万亿)。同时,A股保证金账户余额数据,按申万根据其营业部抽样数据测算,截至8月底,全市场存量资金约为1.34万亿元。现在的特征是,这些并不很充沛的存量资金,在攻击4—5万亿的所谓结构性机会的中小板块和行业。这就是结构性行情的实质。
结构性分化到现在,虽然还不好判断是否一定是泡沫了,但部分板块的估值已经没有安全空间是事实。
这些屡创新高的板块大致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是主题类板块,例如新能源锂电池之类。这类主题类板块的炒作与十年之前没有多少区别。第二类是成长类,受益于国家经济转型、产业提升和消费升级,许多细分行业在经济复苏后表现出成长的属性,例如节能环保、新农业、高铁配套、智能电网、LED电子等。这些板块在成长的旗帜下,已经有泡沫化的趋势。第三类是消费服务类行业,这类行业本身具有稳定增长的属性,现在套上消费升级的帽子,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到年底,估值也开始向上演进。
结构性分化的极端化演绎,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在经济走出休克和复苏后,新的主导性行业并没有看到,而原先重化工属性的行业例如地产、汽车本身需要内在完善和升级。就城镇化本身而言,东部地区面临着升级和转型,而中西部需要城镇化的总量提高,但体量远不如东部。而在经济不好不坏的预期下,我们才有了转型的可能。因为在经济不好的预期下,中小行业更脆弱,也就没有转型的前提;而在经济预期向好的预期下,强周期行业更具有强弹性,也就没动力转型。因此,只有经济不好不坏,才有经济转型的前提和必要性。这是目前结构性分化的内在基础。
经历了三次结构性分化的不断加强,赚钱效应加强了投资者的自我预期。反过来,资金的偏好加强,又增加了这些中小盘、成长类和消费服务类股票的估值溢价。趋势形成后还是具有明显的惯性。市场形成了所谓“牛股牛市思维,熊股熊市思维”的诠释。这本身是对结构性分化的惯性总结。反过来,也表明了泡沫化本身的存在。
结构性分化的演绎还将进行到哪里?有一些可行的关注点可以关注:(1)流动性:存量的流动性不少,但增量的流动性是否还将继续收缩?如果收缩的节奏的很缓慢,或者还继续保持高位,那资产上涨过程是必然的,只是在哪里鼓起来的问题;(2)物价:温和的通胀是杠杆化后政府所希望的,这决定了政府的收缩不会太快;(3)房价:房价已经不是经济问题了,在保障房还没成型前,再涨上来的房价,已经占用了太多的社会资源。简单说,只要房价不大涨,强周期行业的预期就不会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