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药集团上市公司“三合一”
新上药的重组,A股市场的印象应该更深刻一些。去年10月,在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药业三家上市公司停牌80个交易日之后,市场期待已久的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医药业务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终于揭开面纱。
在重组方案中,上海医药被保留,并通过吸收合并、购买资产等方式打造“新上药”,而上实医药、中西药业退市。新上药集团囊括了此前上药集团和上实集团旗下核心医药资产,成为上海国资下医药产业的唯一上市平台。
为了“整体上市”,上实系主动放弃了两个壳资源: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这让外界十分意外。“如果要考虑卖壳,肯定会拖累整个重组的进程,给重组带来不确定性。”重组方案的核心设计者之一、上药集团助理总裁葛剑秋这样解释道。而上海国资委对这一方案亦予以了态度明确的支持,放弃两个壳资源、舍小利以成大事。
今年2月,新上药集团重组方案获批,首先完成了医药全产业链的梦想,在国资系统中,成为继国药集团后,第二家完成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特别是在医药分销板块,上海医药目前拥有国内第二、华东第一的分销平台。
华润集团迫不及待拿下北药
华润集团自2000年以来将触角伸向医药领域,利用资本和政府资源,在十年时间内,通过整合东阿阿胶、华源集团、三九集团,形成了中药、化学制药、医疗设备、保健品和医药流通等五大业务平台。
重组北药以前,央企医药平台中排名前三位的是国药集团、新上药和华润。2009年,国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50亿元、实现利润36.3亿元,位列国内第一;而
“新上药”的总资产将从80亿元跃升到223亿元,销售收入将从230亿元跃升到300亿元,实现净利润8.8亿元,是仅次于国药集团的国内第二大医药集团;华润暂时位列第三。
2010年7月,华润和北京市政府签署重组北药的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合组一家医药公司,华润的医药资产和北药的医药资产都纳入其中。在对该合资公司的持股上,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持股30%,华润集团持股70%。
有业内人士认为,医药行业的三巨头中,国药是国内最大的药品分销商,而新上药也是上海市居于垄断地位的药品分销商。在此情况下,华润迫不及待地拿下北药是一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因为北药是北京市居于垄断地位的药品分销商。
重组后,华润集团医药收入约为337亿元,其中北药269亿元、华润三九48.5亿、东阿阿胶约20亿,超过新上药的300亿元,跃居第二位。
整合后优势明显
11月9日,工信部、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将在未来数年内鼓励优势企业跨省区重组,通过优胜劣汰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医药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全行业的销售收入的 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格局。”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表示:“未来10年,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将从目前的12000家减少到2000家。”
大型医药集团的优势在医改之后尤为明显。例如,就目前上海医改的两种模式“闵行模式”和“松江模式”而言,都是将医疗机构所需要的基本药物订单汇总,由政府部门集中采购,一种药品只选定一家药厂进行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规模越大、药品种类越多的药厂越容易获得订单,而生产规模小、药品种类少的厂家则容易被排除在整个区域市场之外。据了解,由于生产能力强,新上药集团旗下28个厂几乎包揽了上海松江区435种基本药物的供应。
国际药企并购初现端倪
国内三大医药行业巨头并购如火如荼,国际之间的医药企业并购也在热烈地开展中。
11月1日,法国制药商赛诺菲-安万特宣布,以5.206亿美元(约合34.73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药品生产商兼分销商美华太阳石集团公司。这是外资医药巨头对中国本土OTC(非处方药)药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另一方面,中国药企也积极在海外寻找有并购价值的企业。
11月9日,中国赫格雷(大连)制药有限公司与加拿大URO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同,并购其全部资产和技术,成为我国首家收购国外医疗器械公司的民营企业。
赫格雷公司高层认为,加拿大URO公司研发的数字化膀胱监测系统在中国尚属于技术空白,此次并购将推动中国数字化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
达摩克利斯之剑:药价控制
没有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苦头,沃华医药今年应是深有体会,其主打产品心可舒片未能进入目录,直接导致公司业绩在众多医药上市公司中垫底。然而,进入目录却不一定意味着利好。
早在去年8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颁布时,就有分析师指出,进入目录的基本药品很可能要“牺牲”一定的价格空间,国家很可能对基本药物的价格严格控制。
在差不多的时间段,天坛生物发布公告,国家发改委 2009 年 7 月 28 日发布了《关于制定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等 14 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出厂价格的通知》,公司生产的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和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产品的出厂价有较大幅度降低,虽然其他疫苗产品也有价格较大幅度提高的,但“按照公司常规生产计划,该通知将导致公司主营业务年收入减少 1亿元以上”。
药价控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从这里可见一斑。
国家采购疫苗利润微薄
9月12日,全国大规模的强化免疫——麻疹强化免疫正式启动。据了解,这次强化免疫的全部疫苗均来自国药集团旗下生物板块的四大生物制品所,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定价,价格为1.1元/人份。
在疫苗领域,由国家采购、免费接种的俗称为一类苗,消费者自主消费的俗称二类苗。计划类疫苗的价格都非常低,而近年来各方面成本都在不断攀升,只有像国药集团这样的大型药企,才有足够的规模来消化产量和承受较低的价格。
天坛生物作为生产疫苗的“国家队选手”,是卫生部规定的11家有资格生产甲型流感疫苗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计划疫苗主要供应者之一。近日,天坛生物有关人士也对媒体表示计划类疫苗定价偏低是目前公司认为最需要支持的地方。
据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介绍,目前政府对药品的定价多是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而上述企业人士认为,成本的上涨是滞后的,以此为依据确定的价格不利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硬件升级等投入。
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指出,新的药价政策有可能在明年出台,大的方向是鼓励创新,鼓励优质优价,“但如果药价‘三控’政策全国推广,那么对医药市场的格局冲击就比较大,不仅会直接冲击企业的营销行为,也会影响零售药店的利润空间。”
多地出台政策控制药价
据报道,随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307种药物、几千个品规中,药价的平均降幅达到25%-50%。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在报告中指出,1997年以来,政府累计降价25次,使药价水平下降在30%-80%不等,累计减少药品销售额约553.6亿元。
广东省物价局今年8月发出《关于对药品价格实行“三控”管理的通知》,自今年9月1日起,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药品将采取控制最高零售价、实际供货价和流通差价率的“三控”管理,试行2年。
按照“三控”的上限计算,一盒出厂价为10元的药品,从厂家出厂价到批发商的手上最高可以加成30%,也就是可以涨到13元;之后到医院可加成25%,也就是16.25元;而到药店可加成35%,也就是说,零售药店的最高零售价可达17.55元。
广东首推药价“三控”之后,全国其他地区也陆续摸索控制药价的规定。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从下月起,北京市将实现所有药品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同城同价”。这意味着,今后患者再去二级以上医院,拿到同一厂家同一规格药品的价格也将全市统一。据预测,调整后药价将平均下降16%,价格上涨的药品将不超5%,未来一年为患者节省的药费将达到30亿元。
国联证券认为,药品降价政策一直是悬在药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政策之靴久未落地也制约了医药板块 10 月份的整体表现。面对高企的上游原料成本,药品降价无疑会极大挤压药品生产厂家的利润,尤其对中成药企业在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扬的情况下冲击明显。
目前,备受市场关注的“新的药价政策”将推迟到明年出台。这比原定 10 月底出台的时间至少推迟 2 个多月。分析师认为,药价调整不会单纯只做降价,部分独家品种的价格可能会上调,因此,那些拥有较多独家品种的中成药企业受调价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