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基金业已走到第12个年头,过去12年,无论是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还是基金产品数量,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今,中国基金产品数量已超过600只,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万亿元,基金公司也发展到62家。面对未来,中国基金业何去何从?哪些方向具有较好机会?证券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曾在深交所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基金研究、现供职大成基金的胡琦博士。
胡琦认为,固定收益类和交易所交易型基金面临发展机遇
基金业处于转型期
证券时报记者:经过12年的发展,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基金业发展的现状?
胡琦:中国基金业现在进入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期,未来的发展方式与过去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在加剧,以前基本上只有公募基金,现在随着阳光私募、券商资管以及信托公司等竞争性力量的兴起,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公募基金业面临的竞争在加剧。
其次,现在市场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投资者日益成熟,投资工具也逐渐多样化。以前投资者购买基金后,资产配置的工作交给了基金公司,但是现在投资者成熟后,越来越多地希望基金公司提供多元的投资产品,他自己进行投资决策,这就要求基金公司摆脱原有的单纯提供投资服务,而转向提供投资服务与提供投资产品并举;此外,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衍生工具的发展,基金公司提供的投资服务和投资品种将逐渐走向多元化。
最后,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除了渠道背景强大的银行系基金参与竞争之外,很多新基金公司还在等待审批,基金公司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将不断被强化。
基金业重量更要重质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基金公司要为转型做哪些准备?
胡琦:一方面从打造核心投研团队、拓宽产品线、发展非公募业务等方面入手,基金业说到底是一个以“人”为主的行业,基金公司必须想方设法打造一个稳定的核心投研团队,一个不会受核心人员流动影响的投研体系;尽管基金行业以人为主,但同时也不能过于依赖个人。完善产品线,提供一些可供投资者自主选择的多样化产品(如LOF、ETF等交易型基金以及分级基金等),能够较大程度地用产品摆脱对人的过度依赖。基金公司要做的就是给投资者提供一个能自主决策的产品超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保、企业年金、专户理财等非公募业务,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另外,基金公司的发展模式也要有所改变,以前基金公司往往靠着明星基金经理与相应的市场推广就把业务做起来了。但明星基金经理可能跳槽,也可能过气,固有的营销渠道也可能会被第三方支付等新的模式打破。现在基金公司发展更需要核心竞争力。换句话来说,基金业发展的核心不在于做广告,而是做口碑。
资产管理行业的核心是经营风险。收益是资产管理业务的表象特征,风险是本质特征。投资者很容易被资产管理业务的表象——收益所吸引,殊不知风险管理才是这个行业发展的本质所在。看看成熟资本市场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由投资者追求超额回报,到追求满意回报,再到追求风险回报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以往我国基金业的发展更像是在家长的保护下,不断长个头,这表现为量上的发展,那么现在长得差不多了,就要追求心理上的成熟,智力上的提升,更要注重质上的飞跃。
固定收益基金将大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基金产品有较深的研究,能否具体谈谈基金业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胡琦:结合我国基金业发展现状来看,我认为我国基金业未来有两个发展方向不可回避:一是固定收益类基金面临发展机遇,二是交易所交易型基金会越来越多。从基金产品的品种上来看,我国目前已有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保本型等各种基金,与国外并无多大差异,但从基金结构的比较来看,差别则比较明显。
与美国相比,2008年底,我国以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为主的偏股基金占到基金总量的将近90%,高风险基金占据证券投资基金的主体,而美国偏股型基金与固定收益类基金基本上平分秋色,占比差不多。
我国当前的经济与市场形势与美国七八十年代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美国债券基金与货币基金大发展时期是从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之前也是以偏股型的基金占绝对主导)。当时美国经历了60年代经济的大发展,中产阶级崛起,社会财富大量增加,面对通胀日益高涨的情势,老百姓产生了较强的财富保值需求,从而导致储蓄搬家,大量资金从银行账户流向债券基金与货币基金,大量围绕固定收益的金融创新产品随之出现。我国当前也正值中产阶级崛起、居民储蓄充沛、通胀预期强烈、偏股型基金主导基金市场。
尽管如此,我国当前债券市场还不发达、信用体系不完备、税收安排单一等状况仍需改进。未来如果养老金能够大规模地进入证券市场,将从需求上推进固定收益类基金产品的发展。
大力发展ETF时机逐渐成熟
证券时报记者:未来交易所场内基金的发展空间如何?
胡琦:从美国基金业发展的历史看,从最初封闭式基金在交易所上市,到开放式基金迅猛发展,再到ETF的脱颖而出,场内基金的发展始终贯穿美国基金业发展的历史,这点在我国基金市场应该也不会例外。
我国基金产品发展正在经历从有序发展到有效发展的阶段。基金的功能也逐渐由最初的单纯提供服务转向提供服务与提供产品并存。基金产品化的发展趋势对交易的要求更高,而交易所的交易平台正迎合了基金发展对流动性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投资的全球化、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以及对指数资源的开发整合都将成为我国ETF发展的催化剂。我国大力发展ETF的时机逐渐成熟。今年以来ETF、LOF等交易所交易型基金的大力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养老金成为重要推动力量
证券时报记者:交易所基金的大力发展是否需要机构投资者的大力推动?
胡琦:ETF基金和传统开放式基金在持有人结构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ETF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传统开放式基金则多为个人投资者持有。由此可见,发展ETF离不开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在机构投资者中,一股最受关注的力量就是养老金。2022年后中国将步入人口的老龄化阶段,人口老年化带给市场的压力迫在眉睫,因而我国养老金也将有飞速的发展。未来养老金将成为推动我国固定收益类基金与交易所交易型基金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才流失应引起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看待公募基金人才流入私募的现象?
胡琦:辨证地看,这也不是绝对的坏事,说明这个行业培养了很优秀的人才。这些人具备了一定的企业家精神,愿意自己去承担风险,由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自愿转为创业者的角色,另外从社会的角度讲,这也有利于资源优化。但是,如果把视野聚焦到基金行业来看,这确实是个问题,人才的流失会对这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在一定层面上是由制度造成的。如从业人员不能进行投资、股权激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得到制度层面的回应。
◎个人观点
市场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投资者日益成熟,投资工具也逐渐多样化。以前投资者购买基金后,资产配置的工作交给了基金公司,但部分比较成熟的投资者希望基金公司提供多元化的投资产品,他自己去进行选择,这就要求基金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产品;此外,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衍生工具的发展,也为基金公司投资品种多元化提供了基础。
量化投资将会成为一个趋势,量化投资通过行为金融的把握来进行投资,能有效满足投资者追求多元化回报的需求。
以前基金业的发展更像是在家长的保护下,不断长个头,进行量上的发展,现在长得差不多,就要追求心理上的成熟,智力上的提升,注重质上的飞跃。
美国债券基金与货币基金大发展时期是从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美国经历了60年代经济的大发展,中产阶级崛起,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在通胀的情形下,老百姓具有较强的财富保值需求,导致储蓄搬家,大量资金从银行账户流向债券基金与货币基金。虽然中国与美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有所不同,但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正与美国当年债券基金与货币基金大发展的阶段相似,且国内银行近30万亿居民储蓄为固定收益类基金的大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从美国基金业发展的历史看,从最初封闭式基金在交易所上市,到开放式基金迅猛发展,再到ETF的脱颖而出,交易所在美国基金发展中始终占有无可替代的位置,在我国应该也不会例外。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投资全球化、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以及对指数资源的开发整合等,都将成为我国ETF发展的催化剂。
2022年后中国将步入人口的老龄化阶段,人口老年化带给市场的压力迫在眉睫,因而我国养老金也将有飞速的发展。未来养老金将成为推动我国固定收益类基金与交易所交易基金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