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基金专题 > 基金一对多-基金专户一对多理业业务 > 基金一对多-基金专户一对多理业业务

基金专户一年业绩不如普通产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年03月21日08:49

  基金专户业务开闸已经一年多了,但如今这个当初被寄予厚望的公募基金的私募业务似乎有些尴尬。

  业绩不如普通产品

  “我买的某个公司的"一对多"产品,可是一年多以来,投资回报甚至不如一般的公募基金产品。”有投资者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或许,当上述评论出现之时,不少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负责“一对多”业务的相关人士背后都会出现一丝凉意。但是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发现,这种业绩回报不甚理想的局面似乎大范围的存在于已经发行了“一对多”产品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内部。而不少投资者也选择了赎回。

  依稀记得早前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就曾表示,专户管理是一个新事物,这个“新”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理解。每一个新产品都是不一样的,基金公司有没有与客户充分沟通,双方的目标是否清晰一致,对于同一个概念是否存在不同认知。这种沟通是否充分,对实际业务的开展非常重要。

  诚然,“一对多”是新生事物,基金管理公司跟客户的沟通十分重要,但是从这个新业务开始之时,不少投资者就对它寄予了太多的期望。而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投资者的赎回也是情有可原。

  对此,沪上某券商基金研究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公募"一对多"、"一对一"等私募业务被不少公司寄予厚望,投资者同样认为这些产品的回报会高于一般的公募产品,所以在净值下跌或者回报率较低之时,较大范围赎回就在情理之中了。”

  基金经理不再憧憬

  或许是因为这一年多以来,基金专户业务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不少基金经理参与专户业务的激情也开始悄然下降。

  记者依稀记得去年去多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采访之时,专户部门的工作人员脸上所洋溢的笑容。“不少员工都希望能加入我们团队。”沪上某基金管理公司专户业务负责人对记者如此表示,“专户业务做绝对收益,模式跟公募产品不一样,激励机制吸引了不少员工的兴趣。”

  而如今一年多以后,这一现象已经悄然消失。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获悉,公募基金经理们已经不再对“一对多”业务充满憧憬。“这个可能跟市场有关,市场这一年多以来都是震荡态势,公募基金产品回报有限似乎有着更多的借口,但是"一对多"等专户产品业绩回报偏低,或者更低于普通公募基金产品回报之时,则很难找借口。”上述券商基金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

  南方某私募基金人士也向记者坦言,公募基金经理们希望转投基金专户这种私募产品的热度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长久。该私募基金人士称,很多从公募出来做私募的人,因为模式不一样,不一定能适应这种绝对收益的模式。

  与此同时,公募“一对多”等专户业务的长期“不透明”似乎也一直被市场所诟病。而如今,这种关门亏钱似乎已经让不少公司意识到专户业务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责任编辑:姜隆)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