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看来,基金经理是一个能赚得百万年薪的光鲜职业,但对基金经理而言,这百万年薪拿得并不轻松。在过去的一年中,多位基金经理不堪重负退出这个行业,更有投资牛人永远地离开了。虽然市场观点屡有分歧的基金经理们,却在对他们职业的评价上达成高度一致——性价比
太低。基金经理的频繁变更已是司空见惯。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2009年发生基金经理变更的基金数量有100多只,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公司内部岗位调动,一部分是跳槽到其他基金公司,但也有不少人退出了公募基金行业,或转战券商,或另立门户投身私募。
在行业内跳槽的基金经理们,或许是追求更高的薪酬,或许是追求更好的投研氛围,又或许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而不得不更换工作地点。那些退出公募行业的基金经理,更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为何要舍弃这份他人艳羡的工作呢?
一位曾先后在券商、公募基金工作过,现在又在做私募的业内人士向本报描述了他对这三份不同工作的看法:“在券商自营或资管部门工作,压力相对小一些,投资上更自由,公司不会给太多的限制;而在基金公司工作,压力就比较大,公司给基金经理个人的投资权限只有基金净资产的1%,而且监管也很严格;现在做私募,在投资决策上完全自主。不过做投资总归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上述人士还对公募基金只追求相对排名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回顾2008年的市场时说道:“亏了30%,领导还要表扬你做得好,多没意思。”
如他一般“有理想”的基金经理也许不多。不过,基金经理对于承受的压力之大却是众口一词。
做好相对排名并不是件易事。一些基金公司的高管很强势,基金经理必须按照领导的意见来决定仓位和行业配置,根本无法展现个人投资风格。还有一些基金公司,投研严重分割,基金经理看好某只股票,必须要有研究员推荐,因此还要私下和研究员搞好关系,“求”研究员把这个股票纳入股票池。
不过,投资方面的种种限制,可能只是让基金经理觉得“不爽”。基金经理最终需要面对来自投资者和公司的双重压力。
投资者永远是更看重绝对收益的。基金发生亏损时,基金经理就要面对投资者如潮的批评甚至谩骂。到了年底,公司的考核以相对排名为准,那些排名落后的基金经理将面临被撤换甚至解聘的危险,暂时坐稳的基金经理也是战战兢兢。
因此,基金经理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市场。每天阅读海量的研究报告,晚上还要关注重要政策和境外市场,还要经常外出调研。所有的基金经理似乎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忙得没有时间陪家人。
重负之下,有基金经理不堪忍受而退出公募基金行业。这其中,南方基金原投资总监王宏远、交银施罗德原投资总监李旭利等,在去年先后离开。他们都曾经是业内的明星人物。不过,在退出行业后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王宏远加盟中信证券自营部,李旭利则成为新重阳投资的合伙人,成为又一位私募大佬。
更令人扼腕的是一些基金经理英年早逝。去年,上投摩根原投资总监孙延群在上海病逝,年仅41岁。基金经理们的健康状况已经引起业界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