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春节长假过后的第二周,年终奖金逐步到位,基金经理这一阵营再次出现松动,不少人开始创办阳光私募基金公司,走自己的路。
这是他们在干公募基金经理时无数次艳羡的彼岸:没有业绩排名压力,没有办公室政治,可以全心全意投入投资。
这里有他们的好榜样:民森投资的蔡明,做起投资,举重若轻。重阳投资的李旭利,登高一呼,立发11亿。混得不好的例子也不少,有人回头是岸,重返公募。有人业绩一般,苦苦煎熬,真正体会到“客户是上帝”。
然而,成批成批跳出来的基金经理只相信自己会成为前者,就像所有的股民相信自己一定会赚钱那样。事实上,最后的结果是,相当部分公募基金经理的状态处于二者之间,生存没有问题,发展壮大很难。
江晖是2008年熊市里最闪亮的私募,此战后,据说他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50多亿。2007年5月,江晖离开工银瑞信创办星石投资。2008年大跌中,星石旗下3只产品获得超过4%的正收益,分别排名2、3、4位,让投资者见识了什么叫做“绝对收益”。虽然2009年同行的产品净值翻番,星石产品却不温不火,追求稳健的客户仍然对星石投资不弃不离……【全文】
把私募变得像公募的成功者总是少数。相对于以上这些颇具规模者,一些当时雄心勃勃出来干私募的基金经理,现在管理的资产规模则很少。这批人多数出来干私募的时机在2007年底或2008年初,一上来就挨了大熊市一巴掌,正所谓“想当巴菲特进去,被扒一层皮出来”。当产品净值长期居于“水下”,收益提成就成了泡影,然后全年就在苦熬……【全文】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有一批过往名气很大的基金经理,离开公募基金后并没有如市场预期的那样创办阳光私募,变得杳无音讯。比如,2006年以景顺长城内需增长的182%净值增长冠绝全球基金业的李学文,还有银华基金的蒋伯龙、诺安基金原投资总监易军等等,淡出公募基金近两年多,没有任何消息,这让当时看好他们的市场人士大呼不解。“这些人要找到钱很容易的”,部分基金经理相信他们的品牌号召力……【全文】
公募转投私募基金经理情况(部分) | ||
名字 | 曾管理公募基金 | 现创办私募 |
肖华 |
博时价值增长基金 |
尚诚投资 |
李旭利 |
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 |
重阳投资(加盟) |
吕俊 |
上投摩根中国优势 |
从容投资 |
张英飚 |
融通基金通亁 |
景泰利丰资产管理 |
江晖 |
工银瑞信核心价值 |
星石投资 |
石波 |
华夏回报 |
尚雅投资 |
程国发 |
招商核心价值 |
普邦投资 |
杨典 |
浦银安盛价值成长 |
简适投资 |
王贵文 |
嘉实主题精选 |
隆圣投资 |
田荣华 |
长盛同德、同智基金 |
武当资产管理公司 |
共来源:中国证券报 |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发展历程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最早始于2004年,由当时的深国投信托发行了第一只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深国投·赤子之心,自此之后,证券信托基金开始了五年的黄金发展期。基金经理成批从公募基金跳至私募基金,主要是从2007年开始,这一年肖华、蔡明、吕俊、张英飚、田荣华及王贵文等各公募基金公司的投资骨干相继开办自己的私募基金。在2008年虽遇熊市,基金经理由公募转至私募的风潮仍未减退,程国发、徐大成等投资精英均选择开创阳光私募。到了2009年,中国第一批基金经理李旭利弃冠而去,加盟上海重阳投资,将基金经理的创业风推向高潮,更值得回味的是,他的离去,宣布20多名最早的一批基金经理中,现在唯余华夏基金的王亚伟还在为公募基金持有人理财。2010年初,孙建冬、陈亮等基金经理分别辞任,创办私募。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由公募转向阳光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及研究员已达50多人。现有的私募基金经理中有33%来自于公募基金。但从海通证券2009年的阳光私募基金业绩评价来看,2009年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综合业绩前十名分别为新价值公司、景良、开宝资产、东方证券、龙赢富泽、美联融通、翼虎投资、瑞象投资、尚雅投资和龙腾资产,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56.64%、144.89%、143.68%、136.71%、135.24%、122.61%、122.51%、121.59%、117.96%和110.38%,基金大佬其间所占不多。应该看到,这些私募基金规模普遍赶不上公募基金大佬发行的基金,船小好掉头,但这些高业绩也形成了对公募基金大佬闯荡江湖的巨大冲击力,不容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