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15又到了,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今年《华夏时报》梳理了2009年一年多来的基民投诉,总结了基金十宗罪,和专家共同探讨应如何维护基民的利益,并给监管层、基金公司和基民各自一些建议。从老鼠仓、利益输送这些基民深恶痛绝的大罪,
到基金经理频繁更换、高层干涉基金经理权限、技术出错等对基民利益的损害,再到部分基民投诉的开放式基金永远封闭、新基金错误诱导等有争议的案例,本报都根据基民的投诉个案衍生到整个行业问题,向基金公司和业内专家讨说法,以求早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维护基民利益进行了还原。1、老鼠仓损害基民难补偿
在基金十宗罪中,老鼠仓堪称是第一大罪,利用职权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牟私利,令基民深恶痛绝。2009年中,“三连鼠”让基民仍然有很多投诉意见,虽然相关的基金经理已经离职,但对基民造成的损害却不能补偿。
案例:2009年9月19日,景顺长城鼎益股票基金经理涂强离职,9月22日,长城久富股票基金经理韩刚和长城稳健增利债券兼长城货币基金经理刘海离职。之后三人陷入老鼠仓传闻,但仍在基金公司,那时他们正在配合调查。11月5日晚,深圳证监局发布公告称,初步发现三人利用非公开信息进行股票操作,涉案账户的金额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证监会已经立案稽查。
由传闻到证监会立案稽查,虽然老鼠仓事件告一段落,但对基民已经造成的损害无法弥补,对基金公司带来的声誉损害也没有停止。有基民呼吁调查结果出来后,应没收基金经理财产赔偿投资人,也有人呼吁相关公司对老鼠仓期间买入和持有相应基金的基民给予经济补偿,以平“民愤”;有人认为对老鼠仓惩罚应该更严厉。
点评:招商证券基金分析师王丹妮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补偿多少,哪些基民有权利获得补偿,这不好计算。虽然基民要求合理,但很难实现。相关基金经理已经不在公司了,基金公司也受到了声誉损害,补偿一事还是要听证监会的意见。”
王丹妮说,无论是现金补偿还是管理费优惠都得有法律依据,管理费优惠不太可行,管理费不能随便打折,一家公司打折,其他公司会有很多连锁反应,这就乱套了。防范老鼠仓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涉及到公司内控机制,业务员操作程序,监察稽核等方方面面,平时托管行每天、每周都会发报告给证监会,证监会之所以能查到老鼠仓不是单靠抽查的,是靠平时的每天监控。但即使是在美国等成熟市场,零犯罪率也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监管更加严格。
2、高层干涉基金经理权限
许多基民都是冲着基金经理选基金的,然而某些基金公司却存在着高管强行干涉基金经理的现象,使基金经理的能力不能完全体现。当业绩表现不佳,问起责来,却不知该追究谁的责任。
案例:宝盈基金便存在这种投资权限管理混乱的现象。
根据证监局对宝盈基金现场检查的反馈意见函,抽听录音电话显示,2009年9月7日至12月7日,拟任投资总监夏和平多次命令陆万山对宝盈泛沿海基金进行操作,具体到买卖价位和数量。夏和平代行使基金经理权限4个月,但当时他并不具备基金经理任职资格,直到2009年12月26日夏和平才被正式聘为该基金基金经理。
这种依据不足,投委会便盲目下操作指令的现象在宝盈基金屡见不鲜。
比如2009年1月18日,宝盈基金下指令上调仓位,除基金鸿阳外的各只基金仓位都提高10个点、鸿阳放开到上限,泛沿海、策略增长、资源优选仓位上限提高到90%,鸿阳提高到80%,鸿利提高到75%。
点评:中原证券基金分析师陈姗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权限管理混乱肯定对基民是有损害的。而且我看到媒体报道其在短时间内策略多变,一会儿加仓,一会儿减仓的,如果不是基金经理问责制,对投资者造成了损失,大家都会推卸责任,加仓减仓至少也应该按照法律法规或者证监会的规定执行。”
广州证券基金分析师王丽萍告诉记者:“上述这些信息都只能通过监管层监控得知,普通投资者从公开信息中根本无法得知。其实公司应有内部控制,但具体执行情况信息不对称,对基民利益产生损害大家也不知道。主要问题在于基金公司内控披露信息不多,从公司角度讲,如果没有强制,能不披露就不披露,所以还得从监管层入手,多披露一些基金公司的内控信息。”(新的基金评价规定也得注意公司内控情况,但目前得到的信息比较少。)
3、新基金发行误导投资者
有些基民反映,买新基金的时候说成是世界上近乎最好的投资品种,听着也有理,然而买了才发现并不是那回事,基金公司在销售时忽略风险,过大突出优点蒙蔽了投资者的双眼。
案例:去年发行的某指数基金,宣传该指数家喻户晓,是中国证券市场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指数。截至2009年3月,在上证综合指数推出以来的19年间,其收益率高达2273.21%,是全球同期涨幅最高的指数,排名第二的香港恒生指数同期涨幅仅为342.7%,排名第十的标普500涨幅为141.74%。
基民老张告诉记者:“当时就是冲着这指数买的,平时每天看盘看着也熟悉,人家统计的数据也证明是全球同期涨幅最高的指数。所以就买了,谁知去年半年才涨了5%左右,今年这又跌回去了,现在才9毛多。”
点评:广州证券基金分析师王丽萍告诉记者:“卖基金的都得找卖点宣传,自然会全说好话,做什么销售都一样,都得突出优点和特点。至于风险,还得靠投资者自己辨别。基金宣传也有一些规定,比如历史业绩不代表现在,不能对基金公司要求太高,投资者自己要有正确的判断,不要被过往业绩误导。”
基民对于某类基金能涨多少,以及基金经理对后市的判断是最关心的,基金公司便利用基民这样的心理,做些好看的数据,大肆宣传和自己基金类型相符的观点。比如近期同期发行的既有中小盘基金,也有大盘基金。某中小盘基金的统计显示,截至2月28日,中小板全部358家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幅达27.25%,58家创业板公司整体业绩增幅更是达到47.5%。随着创业板的扩容,更多成长能力强的公司将陆续上市。而一只大盘指数基金则宣传,国内由于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投资工具产生后,中短期内,大盘蓝筹股走强是大概率事件,而代表大盘行情的指数也会演绎好的走势。
中原证券基金分析师陈姗姗表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都不说好话,那还怎么发行啊?我觉得还是基民自己不能太迷信基金宣传,现在的投资者很多其实都是对市场有自己的看法的,还是应该针对自己投资需要进行选择。”
4、跌多涨少 净值“永远”低于1
案例:“净值什么时候才能上‘1’啊!看来我要跟这只基金‘白头到老’了。”某基金的持有人王先生感慨道,“我自从2007年10月买入之后,净值从1.159元狂跌到现在的0.8285元,买了5万元基金持有两年多,已经缩水到3万多了。2008年3月之后,净值就从来没上过1元,只要净值达到1元,我马上就赎回,不过从走势来看有点不可能了。”
为数不少的基民都跟王先生有同样的困惑,为什么很多基金的净值总是低于1,“大盘大涨没它的份,大盘大跌它跌的比别的基金都狠。”更有基民质疑基金面值被“人为操纵”了。
天天基金吧一位网友发表了个人看法:“就是怕人赎回,才不上1元的!”回帖支持者不在少数。
点评:银河证券分析师马永谙表示,这种看法是基民们的“臆想”。他说:“基金公司刻意操作使净值低于1元是因噎废食,所以基金公司一般不会这样去做,因为基金公司从根本上讲是靠业绩来吸引投资者,扩大规模的。”
马永谙认为,基金净值低于“1”,并不完全表示基金是亏损的,“其中还可能结合了中间分红或分拆等一些情况。”
“基金确实有好有坏。”马永谙说,“如果长期看来,总是跌多涨少,与同类基金相比表现很差,证明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不太好,建议尽早做调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认为,净值长期低于1的基金跟市场大环境和基金经理的操作能力有关,行情好仍然表现差,那就是操作失误导致的。净值为1是基金大举赎回的心理关口,苦盼不到“1”的基金,建议基民择机早日赎回,转而投资历史业绩较好的基金。
5、净值严重缩水 管理费旱涝保收
案例:近期市场低迷,股指在3000点左右徘徊,基金业也“阴云密布”。基金公司理应与基民“同甘苦共患难”,但是基民们眼看着净值严重缩水,基金管理费却可旱涝保收。这一现象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遭到投资者的不断“炮轰”,有基民调侃说:“净值爬的比蚂蚁还慢,年末不分红,基金经理年终却分到500万!基金公司管理费也一分不少拿。”
投资者黄女士说:“股市还在震荡,股票下跌,基金却比股票赔的还多,按净值我现在只能拿回七成的本钱,基金经理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赔了这么多怎么还好意思要管理费呢?”
在上投摩根原成长先锋基金经理唐建“老鼠仓”事件亦被炒的沸沸扬扬中,有报道称,如果从唐建实施“老鼠仓”的最初时间起,上投摩根公司违法收取的管理费金额多达3亿多元,索赔无果。“老鼠仓”大行其道,基民损失血本,还要为高额的管理费“买单”。
在市场低迷的行情下,越来越多的基民提出,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应该跟业绩挂钩,基金公司应该和基民共担风险。
点评:有基金分析师支持这样的观点,建议业绩不好时应该少收或不收管理费,但是当被问及投资者如何能跟基金公司达成共识,该分析师说:“现在协调起来还比较难。”
银河证券分析师马永谙则认为,当下基金管理费的收取方式,“至少是一个不坏的选择。实行浮动的管理费办法,容易催生某些管理员的短期行为,同时也对投资者不利。”马永谙说:“从根本上讲,政策是为了维护利益公平的,不能站在一方角度看问题,既要维护投资者利益,同时也要兼顾基金行业的利益。如果管理费是浮动的,那么就会出现有的管理员短期内无限放大产品风险,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会对后来的投资者造成极大损失。2002年、2003年基金发展早期,我国实行过一段时间的管理费浮动政策,但是出了很多问题,所以监管层面就及时叫停了。同时基金行业正常发展需要维护、休养生息和‘造血’,管理费是必要的条件,当下的管理费制度是为了保护基金业的健康发展。”?荩?荩?荩B04版
6、开放式基金不开放 绩优基金成“样子货”
案例:3月8日,某基金界“大佬”公司发布公告显示,公司旗下的26只开放式基金中,有15只暂停申购或限制申购。此外,南华避险、银华领先等优质基金也处于“暂停申购”的状态。基民孙小姐说:“华夏大盘精选是不折不扣的常胜将军,震荡行情之下仍然能走的很好。看中这只基金已经很久了,但是从2007年年初以来这只基金一直暂停申购,很多业绩好的开放式基金长年‘封闭’,‘开放式’怎么变成‘封闭式’了呢?”
对此,该基金公司客服人员称,虽然大盘精选没开放但其他两只可做定投。
点评:国泰君安分析师吴天宇认为,一些绩优基金暂停申购或限制申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品牌形象推广需要,“像华夏大盘精选,已经封闭很多年了,暂停申购能够保证它的业绩增长始终排在同类基金前列,防止基金规模对业绩的影响,因为有时短期内的走势会对基金有很大影响,不利于品牌形象的推广,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老持有人的利益。”其二,一些绩优基金规模都很大,暂停或限制申购有利于控制规模,防止规模过大对业绩产生过多负面影响。
吴天宇说:“现在还没有硬性规定不允许绩优基金长期封闭,但是具体还要看基金公司的策略,基金公司也会在老基民与新基民中做出权衡。”
7、QDII从空喜到深愁之旅
案例:“如果现在让我再选一次,我绝对不选QDII。”阎小姐落寞地表示。2007年10月,阎小姐和许多投资者一样担心A股市场存在泡沫,恰好又看到了关于QDII的宣传:分散投资风险,把握全球行情。“当时很多人排队认购,我买的时候还要托人,交了钱还不一定买得到,还有配售比例,我买的这只基金配售比例是25.8%,4个人里面才有一个人买得到,当时觉得特别幸运。”
然而,QDII的行情并不如其发售场景一般火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动辄数百亿规模的QDII集体沦陷,1年不到的时间,4只QDII亏损了近250亿元,数只基金净值最低跌至3毛附近,由此也被基民冠以“3毛基”的称号。即便到了今天,2007年出海的4只QDII净值仍然集体为负。“从认购到现在几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愁死了。当时基金公司反复宣传的上百位具有海外经验的投研人员没有一位看到隐藏的风险吗?”阎小姐最后质疑。
点评:渤海证券基金研究员章辉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基金公司的宣传十分火爆,投资者很多不明情况的还以为QDII真的是投资海外股票,其实到后来才发现还是投资海外的中国股票。当时基金所宣传的百人投研团队我认为宣传效应大于实际效果。近期QDII又要起航奔赴海外,我认为2007年那种火爆认购的场面再也不会出现了。我们观察到一些QDII基金频繁更换经理人,这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金经理和交易员及投研团队的磨合需要时间,频繁换人对基金的发展没有帮助。”
8、乌龙门屡屡发生
从数年前的“上电转债门”,到近期的交银施罗德净值乌龙、宝盈基金的分红乌龙,不禁让投资者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公募基金真的是由专业人士操作的吗?
案例:“虽然我没有在当天参与炒作,但是我想想就后怕。”作为交银施罗德180治理ETF的持有人,张先生对2009年12月30日那一幕仍然记忆犹新。“如果我在那天的涨停价0.979元买进,两天内的损失就有8%,出了这么大的漏子,基金公司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自己可能面临的上亿元损失,那持有人利益摆在第几?到现在谁是责任人也没个说法,我对他们的专业能力不满意。”
据Wind统计,交银180治理ETF自上市首日起至3月11日跌幅为8.21%,“我现在想赎回,但是还亏那么多呢。如果连专业投资人都屡屡犯错的话,我宁愿不去碰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张先生无奈地表示。
点评:东兴证券基金分析师张蕾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交银施罗德是钻了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空子,我个人认为基金公司对此事的处理不太妥当,套利投资者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定进行操作,所以获得的都是合理收入。交银180治理ETF事件凸显基金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不但交易部门和清算部门间乱,而且连电脑系统设置都能出错。虽然监管层和交易所都会对出现错误的公司做出相关处理,但是,如果不能形成制度,我对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后的基金承受力比较悲观。”
9、朦胧的利益输送
案例:梁先生非常想买北京某基金公司的XX基金,但是其虽名为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但是长期封闭。“只开放赎回,不打开申购,干脆叫封闭式基金算了。”梁先生无奈地表示,由于相信该基金的品牌,梁先生购买了该公司一款指数产品。“表现不行啊,我买这只基金特别后悔,本来以为该公司的团队特别优秀,但是,到现在连手续费算上我都亏了10%了,这才8个多月。”新浪财经基金频道专栏作者赵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基金公司疑似存在利益输送问题,在大股东营业部席位上频繁交易输送佣金,长城基金自购基金表现优于未自购基金等情况都被质疑损害投资者利益。
点评:相关分析师在谈到基金业利益输送问题时集体缄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券商和基金间存在一定默契,不便于评论。部分基金利益输送问题由来已久,由于券商是基金大股东,基金在交易时肯定首选大股东的席位。有的基金在所持股票出现波动时,首先掩护社保基金和自家公司的明星基金逃顶更是屡见不鲜。基金公司在自购基金时首选自家公司投研能力强的基金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也对投资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有“基金律师”之称的张远忠在谈到利益输送问题时表示:“中国基金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受损失的永远是投资人。在交银乌龙事件中,投资人所受损失应由交银承担完全责任。”
10、基金经理频换
案例:基民王先生致电本报,希望媒体关注基金经理频繁变动的问题。“我买的XX股票型基金,从2003年起到现在换过10个基金经理。业绩越换越差,2009年到现在有5次基金经理人事变动,2009年人家都跑得那么好,这只基金才增长40%多,今年又领跌。这么频繁的换基金经理带来的损失算谁的?”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57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动,如果剔除春节假期,2010年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一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动,甚至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几乎也是每天一只基金有经理变更。曾经的明星基金经理孙建冬和付勇的离职更是敲响了基金业人才荒的警钟。
基金业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很多基金公司在基金经理离职特别是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的问题上也很伤脑筋,发布公告更是能拖就拖。“但是1年时间换5个基金经理就不能仅仅用个人原因来解释了。”该人士表示。
一名经理管理5只基金的现象已经不新鲜。最近一份由好买基金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明星基金经理一旦离职,其曾经掌管的基金排名大部分急剧下滑,即便是易方达和博时这样的大基金公司,在肖坚和肖华这样的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后也难以走出其曾经执掌的基金业绩剧烈下滑的轨迹。
点评:对此,银河证券基金分析师王群航指出,基金经理离职主要是因为待遇和自我价值实现问题。联系到目前多只基金公司的高层建议完善基金激励制度,基金行业在挽留人才方面可谓做足了功夫。
某基金行业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经理频繁更换的现象对投资者肯定不利,一些投资者前期对该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进行了研究才投资的,而基金公司频繁更换管理人后,其基金风格、仓位、人员等都成为了变数,如果是因为非基金经理个人原因而频繁换人,则表示公司在人员配置和储备上出现了重大问题。“有些基金经理走了好几个月了,公司才发公告,这不但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监管层相关规定的无视。”该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