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金经理个性化投资
仔细分析国投瑞银旗下各基金的季度报告,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时期,基金经理的仓位各有不同,仓位最高和最低的,有时能差二十个百分点。而对同一时间段的市场,基金经理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看法,这在某种程度说明,基金经理的投资个性化色彩比较浓。在与尚健的对话中,记者发现,与个别基金公司老总近身指导投资、仓位、个股监测,事无巨细不同,尚健的管理方式更接近“无为而治”。
“我们会召开定期会议,要求基金经理阐述自己的资产配置逻辑,以及背后的投资思路。基金经理之间的看法也经常交锋,大家可以充分讨论,没有一个人讲完大家就不敢说的情况发生。”在此基础上,尚健给予基金经理较大的空间。据了解,2009年国投瑞银旗下有一只股票型基金长期保持在95%左右的高仓位水平,而全年持股周转率仅有1.55倍,“在仓位和选股上,我和基金经理讨论过很多次,几次加仓他也都有自己的道理,于是大多数时间我就让他坚持下去。”尚健说。从全年业绩看,这位高仓位、低换手率的基金经理却跑入了前五分之一的位置。
“基金经理是一个个性十足的特殊群体,需要一个宽松的氛围。如果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去说服他,强行要求他们按照你的意愿去投资,他们会觉得不舒服。而且强行要求步调一致,一旦判断错误,也很容易造成整个公司的系统性失误,所以,必须容忍不同的风格。我更倾向于做一个组织者,创造一个机制,一种氛围,让大家在比较好的气氛下讨论问题。”尚健说。“事实上,每个人说出来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往往对一些变量,大家的判断是不一致的。我要将他们忽略的层面提示出来,比如仓位定的很高,我们会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么高,分析持股结构,把贝塔值算出来,分析风险结构是什么样的。当我们把问题说得非常透了,正反面都看到了,如果他回去琢磨之后还愿意坚持,那就让他坚持下去。”
不断创新以谋求超越
尚健注重创新。2007年,国投瑞银推出第一只创新分级基金——瑞福分级,当年9月瑞福进取上市之后,最初二级市场出现小幅折价交易,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价值,很快,这只当时A股市场唯一带杠杆条款的分级基金就一直处于溢价交易状态,而且交易额长期居于封闭式基金榜首。“为什么要做创新封基?当时我的态度是能做创新就做创新,因为超前一步能够得到市场的关注,对品牌是有益的。”尚健坦言。在产品设计上,瑞福分级在国内首次引入了期权机制,在不同的情况下,杠杆倍率又有变化。刚发行时,即便是券商基金分析师,也未必能给它准确定价。这也决定了公司在发行基金时,要做大量反复的市场培育工作。但在交易中,市场逐渐意识到杠杆基金的魅力。2009年,国投瑞银的第二只分级基金瑞和300开始发行,成为第三代分级基金的典范,也引领了分级基金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今年以来雨后春笋般上市的分级基金中,期权、分段杠杆、配对转换等要素已经成为“标配”。
“目前的基金业格局事实上在2007年就基本奠定了,前十大基金公司无论从盈利模式、品牌到渠道谈判能力,都占据了优势地位,而他们的后面,有一群奋力追赶的中小基金公司,发展中稍有不慎,就会被远远抛在后面。”对尚健来说,“创新”或许是谋求弯道超越的必然策略。“现在来看,分级基金的发行对于我们来说,的确带来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的确树立了品牌。”近年来,虽历经市场跌宕起伏,但公司资产规模一直比较平稳,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
尚健告诉记者,近期公司暂时不会再发行分级基金了,不过,下一步推出的基金产品仍然是填补业内空白的——继今年发行的首只金融地产指数基金之后,国投瑞银公司已经着手开发一系列产业链指数产品,包括中证上游资源产业指数、中证中游制造产业指数、中证下游消费与服务产业指数。这一系列指数基金产品开发成功以后,将组成一个行业主题指数基金的全明星阵容。与此同时,一只针对金砖四国的QDII基金已经获批,还引入了LOF机制,不日将推向市场。
“在目前的行业格局中,我们的团队不能犯错,还要保持小步快跑,同时保持传统基金业务与创新之间的均衡发展。”他避免将国投瑞银定位于一个“曲高和寡的创新者”,“我们也在反思,一些全新的产品出来之后,规模与市场反应不相匹配的问题。”尚健说。在他看来,创新产品毕竟不是主流品种,必须保持传统品种的稳步发展,通过逐步尝试创新基金来谋求超越。
见到尚健,恰逢国投瑞银瑞和分级基金“配对转换”业务开通前夕。提到这一新业务,尚健难掩兴奋之情。瑞和分级基金将成为国内第一只开通“配对转换”的分级基金,它也意味着中国基金交易新模式的诞生。
尚健,金融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就任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前历任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和银华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
借鉴强手经验求突破
“在美国,共同基金业因其针对零售市场的特征被视为是消费品行业,其与渠道之间的关系类似电器的上游制造行业与下游苏宁国美的关系”,尚健喜欢用家电行业的例子来类比如今的基金业。“消费品行业最重要的是品牌效应,从目前看,大的公司靠前面十年的努力已逐步积累了客户资源,品牌效应也出来了,小的公司单纯靠业绩的短期领先,或者靠一个业务热点吸引眼球,很难实现超越。品牌的形成需要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在营销上也需要持续的投入,这些都是中小公司的竞争弱项。看家电行业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下游渠道的相对集中导致上游制造商的话语权弱势,慢慢地,制造商的盈利降下来之后,大的公司如长虹、海尔还可以坚持下去,小的公司就只能退出,其结果是市场份额必然向大公司集中。基金行业的上下游格局与之类似,市场份额向大公司集中的趋势是必然的,但中小公司的退出是看不到的,中小公司只能寻求错位竞争或弯道超越。”
尚健还拿超市中的上架货品来说明品牌竞争的残酷性。“说到消费品,你可以观察一下,超市的货架上,上下边角就算摆满也只能有五六个品牌,再多了也摆不下。现在大的公司付得起更高的上架费,所以货架向上段集中。基金在渠道中的销售也与之类似。”尚健说,在2007年大行情以后,基金发行市场增量资金不多,发行主要靠存量,渠道的作用也就更加凸显,对于中小基金发展来说,弯道超越的难度就更大了。事实上,从美国基金业几十年来的发展历史来看,仍然存在一些抓住机遇、迅速实现超越的公司,这对于国内基金公司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比如富达基金,它的超越式发展主要是靠产品创新和依托彼得·林奇等超级明星基金经理的成功营销实现的。”尚健说,再有一个是贝莱德基金,这家基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成立,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他们最初只靠一个结构化的固定收益产品支撑了好多年,但他们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在市场找到一个绝对强项,慢慢发展起来,它的路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事实上,考察美国的基金业,投资业绩和营销能力两者的结合将成为一把利刃,“我们可以看一下资本集团旗下的基金,他们短期内可能业绩一般,但以长达三年五年来考察,其业绩则跑在前面。同时,他们与一个很好的分销渠道商合作比较紧密,能深入社区营销。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资本集团国际市场做得很强,这段时期海外表现超过美国本土市场,这也给资本集团带来很好的发展契机。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目前的格局中求得突破,怎样凭自己现有的资源和实力做强做大。一方面,我们要在执行层面上做得比别人更好一些,在常规战场上实现慢步快跑式的超越。另一方面,我们也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把创新作为我们实现超越的非常规武器。但归根结底,投资能力还是根本性的,拿电器比,产品质量是第一位的,质量做好了再做营销,因此,我们要先把我们的投资能力做实,产品业绩做好。”尚健说。
在与尚健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十分关注基金业的新动向、新模式,随时准备借鉴、利用和创设,推动国投瑞银向更高远的目标迈进。期待他和他的团队能抓住未来基金业发展的新机遇,实现完美的“弯道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