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喆 北京报道
五年前的今天,工银瑞信作为国内首家由银行直接发起设立并控股的基金公司正式成立,为国内基金业注入了银行系基金公司这一脉新鲜血液。经过五年的发展,银行系基金公司已达9家,整体表现出稳健的经营风格和较强的销售能力,管理资产净值市场占比合计已近11%。
股东烙印深刻
天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国内已有9家银行系基金公司,管理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2599.29亿元,市场占比合计为10.86%。其中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以667.46亿元的管理规模排名全行业第10位,工银瑞信排名行业第17。建信、招商、中银等5家公司位居行业中游,另有两家成立时间较短的公司由于基金数量较少,排名行业最后两位。
提到银行系基金公司,业内人士的普遍感觉是稳健。“银行系基金公司一般在牛市中不显山露水,但到了熊市,往往就会脱颖而出,在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它们的管理规模却不会大幅下降。”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评价道。
这在最近几年的金牛奖评选中可见一斑。2006、2007和2009三年牛市中,银行系基金公司从未获得金牛基金公司,而在2008年的大熊市里,却有工银瑞信和交银施罗德两家银行系公司凭借稳健的风格和强大的销售能力保持了资产管理规模的稳定,行业排名分别飙升了15位和10位,并跻身十大金牛基金公司。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银行系基金公司的稳健风格很大程度上源自股东稳健经营的理念。与不少券商股东希望从基金公司获取丰厚的投资回报不同,银行股东通常“财大气粗”,对旗下基金公司的要求往往是“稳”字当先,“不能砸了股东的招牌。”因此银行系基金公司在投资上偏于保守,牛市中不愠不火,但熊市中却避免了资产管理规模的大起大落。
销售能力突出
和相对保守的投资风格相比,银行系基金公司在行业内独树一帜的特点是突出的销售能力,这同样与股东背景密不可分。
例如,2008年熊市中新基金募集举步维艰,但银行系新基金的平均募集额却为非银行系基金的3倍,交银施罗德增利基金更以103.23亿元的募集规模成为2008年仅有的一只百亿基金。2010年以来,募集规模最大的两只新基金同样来自银行系基金公司,农银汇理中小盘和中银蓝筹募集额分别是新基金平均募集额的5倍和3倍。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银行系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募集时通常会得到股东方的强力支持。这不仅表现在沟通的便利性上,银行系基金公司销售负责人很多来自股东方,在银行内部人脉关系广泛,沟通起来自然方便。另外,银行股东在销售自家基金公司新基金时通常会下发“红头文件”,各分行执行起来自然会不遗余力,保证了新基金的顺利募集。
狼并没有来
□本报记者 余喆
五年前,当银行系基金公司闯入基金业时,很多业内人士惊呼“狼来了”。五年后,尽管银行系公司的确在销售能力上略胜一筹,但并没有撼动基金业的发展格局。“狼”,更像是羊。
狼好狠斗勇,银行系基金公司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狼性”,与市场环境有关。五年的历史中,三年都是大牛,非银行系公司只要业绩好,同样可以吸引投资者,银行系公司的销售能力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银行系基金公司在投资上偏于保守,更使其无法在高度竞争的基金业中脱颖而出。没有突出的业绩作为基础,单凭渠道优势只能搏新基金发行一时之胜,却无法保证规模的持续爆发。
更重要的是,银行股东的深刻烙印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它既赋予了银行系公司的销售无忧,也令其沾染上了国有企业的缺点,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这从李旭利、戴勇毅、江晖、李华这些银行系公司的投研领军人物纷纷挂冠而去可见一斑,虽然有“公转私”大环境的影响,但银行系公司层级森严、市场化不足,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中国基金业走过十二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合资公司、银行系公司,都曾被认为是改变行业格局的新生力量,但现在看来却大都“泯然众人矣”,也做趋势、也冲规模,并不具有改变行业现状的内生动力和现实手段。
然而,制度优势逐渐丧失的中国基金业,却比五年前更加需要“狼”的到来,唤醒那些“披着狼皮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