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一对多来势汹汹,多家基金公司派出强势投资阵容,多位明星基金经理投身公司的私募业务。
当时,有私募基金大叹“日子没法过了”!但是,狼并没有来,私募基金的日子滋润依旧。
而“一对多”因为种种问题,经历了从热闹到落寞的轮回,当初雄心勃勃投身专户的基金经理,有的开始转回公募业务,部分封闭期为一年的一对多,即将面临赎回潮的考验。
业绩,无疑是一对多的致命伤。这固然有近一年来市场低迷的原因,也有机制与管理的原因,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改良之道,让一对多走得更好、更远。
门前冷落鞍马稀
2009年9月1日,专户理财一对多正式获批,首批获批产品在30个以上。
彼时,基金公司关于专户理财“一对多”的宣传铺天盖地。中银基金首只一对多产品一日募集4亿元,更把一对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对多有业绩提成机制,仓位又“上可顶天、下可踩地”,有利于充分发挥基金经理的个性化投资优势,发展前景被一致看好。为了获得头彩,不少基金公司派出投资总监掌管首只产品。股票型、封基型、债券型等各种风格的专户“一对多”产品纷纷出笼。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专户一对多已经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当初热血沸腾投奔一对多的基金经理,有的已回流至公募业务。投资业绩成了一对多说不出的痛,到现在,八成左右的一对多跌破面值,有的甚至跌近八角区间,跌幅近20%。一对多当初宣扬的“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赚钱效应,投资者的热情大减,就连一些大型的基金公司,也因为募集不到5000万的下限额度而宣布放弃。媒体上关于一对多的报道也越来越少。
向前走尚需过四关
一对多今日的落寞,固然与股市一年来都处在调整期有关,但公募基金的投资能力也值得怀疑。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对多的投资业绩之所以不如预想中的好,与基金经理难脱“公募思维”有很大关系。一对多的基金经理大多是从公募转过来的,从做相对收益直接转过来做绝对收益,很多基金经理难以适应,由于没有严格的止损机制,在市场看不清甚至是直线下跌时,基金经理无法发挥一对多的灵活性,及时减仓。
公募基金派出最强的阵容,管理规模小、仓位灵活、封闭操作的一对多,仍未能取得优异业绩的事实,让我们多了一份平常心,基金经理不是万能的,基金公司也有自己投资上的局限性。
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些基金公司并没有真正重视一对多业务,一对多投资经理的业绩提成也没有保障。有基金经理颇为愤怒地向记者表示,公司当初许诺的业绩提成并没有兑现。按照相关规定,基金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基金从业人员都不能购买一对多,无法将基金经理和客户的利益捆绑。在市场上涨时,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业绩提成,在市场下跌时,基金公司损失的仅仅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管理费,而客户却承担了亏损的大头。这种激励机制的倒挂,不利于发挥基金管理人的积极性。
第三,在强大的银行渠道面前,一对多显得太过渺小。银行掌握着大量的高端客户资源,要求和基金公司一起分享业绩提成,即使银行给基金公司一对多介绍了客户,但客户的资料仍然由银行独自占有,基金公司即使想给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理财服务,也无法实现,更遑论在客户心中树立品牌形象了。
第四,证监会发布的《基金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对信息披露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信息披露的非公开性,客户在面对琳琅满目的一对多产品时,无法了解到这些产品的过往投资情况,也就无法做到有效鉴别,客户的购买决定,更多靠银行渠道和基金公司的推销。当一对多业绩好时,基金公司变着法子做营销宣传,而当业绩不好时,基金公司又立马变得矜持起来,对投资业绩绝口不提。这种不对称的信息披露机制,对客户而言有失公平。
在种种困难面前,部分基金公司开始“收兵”,停止发展一对多业务。但仍有公司在坚守这一领域,而证监会不久前放开了基金专户产品投资股指期货,扩大了一对多的投资范围。在痛定思痛的反思过后,一对多的分化势在必行,即部分公司放弃这部分业务,但在部分坚持的公司中,一对多仍将开出绚丽的花。
变相宣传花样百出公募业绩竟成卖点
按相关规定,私募基金不可能公开宣传,但公募旗下的一对多一直在变相宣传,而且花样百出。一对多推出初期,宣传多集中在某产品抢售一空之类的字眼上,今年市场走弱,一对多宣传开始升级,少数基金公司甚至拿旗下业绩优秀的公募产品作为宣传要点,忽悠投资者。
比如,在某基金公司4月底发行的一款一对多产品的销售材料中,有一项是选择该产品的两大理由:一是,攻守兼备,仓位100%灵活掌控;二是,管理人混合型基金历史运作良好,并列举了旗下2只混合型基金的过往优异业绩,这2只基金的最低股票仓位限制分别为20%和40%。这则销售材料不仅在该基金公司网站和代销机构网站上可以轻易查阅到,不少网站上都有转载,投资者很容易看到。不过,该公司此前发行一对多产品时倒没有拿旗下公募产品说事。也许,该产品发行时,正逢市场大跌,投资者大多谨慎,产品实在难卖;也许,该基金公司此前成立的一对多产品业绩过差,实在是拿不出手。
基金专户一对多作为私募产品追求的是绝对收益,一般没有最低股票仓位限制,而公募产品追求的是相对收益,一般都会有最低股票仓位限制,两种产品无论是在产品设计还是在投资理念上都不具备可比性,公募产品管理得好,不代表私募产品也能管理好,拿公募产品说事的现象,应该杜绝。(余子君)
净值波动过大
考验绝对收益能力
基于0-100%仓位的最大卖点,从入市之初,有关一对多“进可攻、退可守”、“上涨更凌厉、下跌正收益”等的宣传就不绝于耳。面对市场,一对多真的能够做到“强时恒强、弱时稍强”吗?入市近一年的业绩证明,由于不尽成熟,部分一对多面临净值波动率过大、把握绝对收益能力不强的问题。不过,少数风控能力较强的一对多在下跌市中取得了正收益。
尽管一对多净值不对外披露,但通过持有人在网络上“晒业绩”的做法,仍然可以一窥一对多的业绩真容。某知名财经网站的一对多净值跟踪贴显示,截至上周四,一对多的净值已经更新到7月16日,在已经更新净值的33只一对多中,23只产品已跌破面值,净值最低为0.844元,业绩最好的目前净值为1.125元。
回顾一对多的业绩表现,“分化”是特点之一。今年3月19日,上海某公司旗下1只一对多产品净值已经达1.197元,而另一基金公司1只一对多产品净值仅有0.92元,相差30个百分点。到4月初,这一业绩差距已经拉大到超过40个百分点。
此外,一对多还普遍表现出在下跌市中无法锁定前期绝对收益这一不符合私募类产品特点的情况。随着4月中旬以来的市场重挫,截至5月14日,在有净值统计的40只一对多产品中,20只产品跌破面值。再经过此后市场的深度调整,截至6月18日,在有净值统计的40只一对多产品中,有24只产品跌破面值,跌破面值的比例为60%,上海某基金公司旗下1只一对多净值已经跌破了9毛,仅为0.897。
这引发了投资者对一对多“进可攻、退可守”的质疑。当然,一对多入市不到一年,管理和操作策略有不成熟之处也在所难免,苛求投资经理避开每次的市场大跌并不现实,一对多短时间内的涨跌并不足以说明管理人的水平,应该在相对长的周期内考察一对多的业绩。(李湉湉)
140只一对多诞生
WIND统计数据显示,从最早公告成立一对多业务产品的中银基金开始,截至目前已经有140只一对多业务产品公告成立或即将成立。目前,还有至少6只一对多产品处于在售状态。
截至目前,已经有26家基金公司发行了一对多产品,而中银基金公司发行一对多产品最多,达到了13只,南方、建信、汇添富、华夏、大成等公司发行一对多的数量超过了8只。不过,也有不少基金公司目前只发行了1只一对多产品。
目前超过80%以上的一对多产品是灵活配置型,另有封基组合、特定风险产品、保本产品及结构化产品这4类具有差异化的产品。从产品存续期来看,接近一半的产品的存续期为1年,存续期在4年以上的产品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除托管费一般均在0.20%至0.25%之间外,一对多产品费用方面差异很大。因产品投资范围不同,一对多管理费率最低0.4%,最高达到2.4%,差距有2个百分点;客户服务费也是一样,绝大多数产品为1%左右,而最低的有0.25%,最高达1.35%;虽然多数产品违约费在3%至5%之间,但也有一些产品的违约费仅0.5%。
大多数产品提取业绩报酬的门槛是6%-8%之间,虽然一对多产品今年以来的净值表现要明显强于传统基金产品,但能提取业绩报酬的并不多。(方 丽)
赎回敏感期将至
一年申购赎回期即将打开,2009年9月首批发行的一对多专户产品或将面临赎回潮。
2009年9月至今,市场低迷,一对多表现欠佳。作为公募基金当中的“类私募”产品,专户一对多业绩表现也不如阳光私募。据朝阳永续提供的阳光私募数据和渠道方提供的40只基金专户一对多数据,今年以来,阳光私募明显跑赢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阳光私募领头羊——慧安投资管理的慧安三号截至6月10日,年内净值增长24.8%;而40只基金专户一对多中,表现最好的广发主题截至6月11日,年内增幅仅过慧安三号的一半,为12.825%。
业绩才是硬道理。投资者当初参与一对多的热情早已不再,随着申赎期的打开,一对多或将面临赎回的考验。(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