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基金频道-提供基金净值和行情资讯的基金门户 > 行情数据 > 行业分析

破坏金融秩序罪被拘 李旭利案考问基金改革进程

来源:理财一周报
2011年09月09日07:50

  “除了这次,真没听过他特别负面的事”

  理财一周报记者/周知秋

  作为最早出道的一批基金经理之一,李旭利从25岁那年开始从研究员做起,其后是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投资总监。在南方基金待了7年后,李旭利加盟交银施罗德基金,担任副总兼投资总监。

  李旭利这一路走来,其投资风格一直以稳健著称。圈内也将他与王亚伟称为“南有李旭利,北有王亚伟”。

  另一方面,就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多位曾与李旭利接触过的业内人士除了肯定李旭利“投资方面有两把刷子”的同时也一再强调“撇开这件事,他在业内的口碑还是不错的”。

  投资风格:

  自上而下看市场,风格稳健

  9月6日,一位在上海从业多年的人士在电话中这样告诉记者:“他做公募期间的管理能力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几次接触下来,感觉他是想做点事情的人。在投资方面,李旭利是有他自己想法的。”

  今年38岁的李旭利曾任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并曾担任交银稳健配置基金基金经理。无论在公募基金还是阳光私募圈内,李旭利此前拥有的地位和声望都是一般基金经理乃至投资总监所无法比拟的。

  而作为同属公募基金“黄金一代”,李旭利和王亚伟在圈内被称为“南有李旭利,北有王亚伟”。圈内更是有投资者这样描述两人的特点:随着李旭利自上而下看市场,追着王亚伟自下而上找股票。

  从投资风格来看,李旭利一直是价值投资派的标杆人物。无论是在南方基金供职时还是此后加盟交银施罗德,包括从公募界转投阳光私募,李旭利的这一特点都未曾失色。

  事实上,此前在公募基金从业的多年间,李旭利一直以自上而下的投资理念著称。其投资特点以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见长,在此判断下从而进行资产配置和行业选择。

  在任职交银施罗德基金期间,李旭利曾于2007年9月10日通过公司网站发了一封致投资者的信。其中,李旭利直言投资者需要意识到将钱投到股票市场或者购买股票型基金是一个较高风险的投资。

  在信中,李旭利表示:“作为投资管理人,我们想奉劝诸位投资人的是认真考虑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具体条件,谨慎思考自己的资金投向何处。”

  另一方面,李旭利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归纳自己的投资风格:“赚钱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有的人就是擅长短炒,从几万块钱炒到几个亿,有的不擅长频繁交易,但对企业的判断力很好。对我来说,以前做过研究,比较适合的是寻找优秀的成长公司,长期稳健地持有,这种做法相对安全,可能短期收益并不快,但可持续性很强。真看到震荡很大的股票我就下不去手了,自己没有本事控制这样的节奏,挣不了快钱。”

  性格:

  自认偏内向 业内评价睿智、温和

  在去年5月中旬,已投身阳光私募的李旭利接受了某家媒体的专访。而对于李旭利的外表,该媒体事后在报道中这样形容:“一身简约的休闲服,斜挎着背包,手捧黑色小笔记本。”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形容也和记者在业内了解到的情况相符合。9月6日,上海某公司的研究总监对记者表示:“和他见过几次面,从人来看,还算是比较典型的研究员形象。”

  在电话中,该研究总监这样补充道:“我和他认识,但是没有一起共事过。给人的印象是很温和也是比较睿智的一种人。比较低调。话不是很多,但是很有想法。”

  李旭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交易时间并不一定要盯盘,他工作时间基本都是在阅读研报。

  李旭利说:“大部分时间市场对个股基本面的判断可能没有我们这么清楚,我们不断地看研报有时就是想弄清楚现在市场对这个上市公司的理解到底到哪种程度,甚至很多时候我愿意与很多基金经理及研究员聊聊个股,如果他们知道我看重的信息却不认同我的理解,我会听听他们的意见,毕竟每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

  谈及圈内对李旭利的评价,上述总监表示:“大家都在圈子里这么久了,除去这次的事情,还真没听过有关他特别负面的言论,口碑还是可以的。”

  事实上,李旭利也曾表示自己不太喜欢受关注,性格是偏内向的,而且不愿意和陌生人打交道。在过去有关他的采访中,李旭利曾说过:“比如打牌,有人喜欢在热闹的茶馆和几个朋友打,有人喜欢在电脑上和网友打,有人不愿意和人打,只喜欢和电脑打,有人干脆就不喜欢打。我就是不喜欢和人面对面打,喜欢在电脑上和网友打。”李旭利说这可以测试人的个性,而他属于偏内向的性格。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担任了公司高层管理职务之后,基金经理出头露面的情况肯定是无法推脱的。这样的情况,对于曾在公募担任南方基金投资总监、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的李旭利来说,也是无法避免。

  李旭利曾坦言:“其实,喜欢接受采访的基金经理应该不会太多,做投资的人大多偏内向,只需要考虑收益与风险。他们喜欢安静地思考问题,而且思维单纯,标准单一。”

  直评公募:

  付出与回报不平等

  事实上,李旭利一直认为中国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太辛苦。他曾对媒体表示:“我们的业绩排名压力太大,国外的共同基金经理是相对休闲的,跟上市场的平均收益就可以了。但中国在特殊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很多社会资源还没有对私募和对冲基金开放,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留在了公募基金,公募基金的投资业绩整体也很优秀。所以,中国的基金投资者应该是很幸福的,用共同基金的钱买了收益高得多的基金,但投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私募基金放开后,许多优秀的基金经理应该转移到那里,公募基金也可能就不会是这种局面了。”

  目光回移,2009年出走交银施罗德,合伙创立上海重阳后,李旭利曾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于基金经理选择私募并不只是看重赚钱的观点。

  李旭利曾说过:“人才是基金行业的核心资本。国际资产管理公司中人力资本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最大,但是国内基金公司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基金公司的股东们从公司获得的回报才是天价,尤其相对其最初对公司的投入而言。基金经理则是付出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回报,外界却往往忽视这一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基金经理进入私募一方面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充分展示个人的投资风格,另一方面能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实现直接的关联。”

  谈及理想的生活状态,李旭利曾表示:“最好是不用工作,天天能休闲地享受生活。在成熟的基金市场,一个从业者从25岁到55岁能看到三个经济循环周期:在第一个10年的循环还太年轻,没有资本和实力去竞争。第三个循环周期和你也没有关系,因为人已经老了,丧失了竞争力。能抓到的就是第二个循环,喜欢挑战的基金经理就做私募和对冲基金;对生活要求不高、喜欢平稳生活的人就去做公募基金。”

  李旭利曾说

  几年之后,我们将俯瞰今天的历史低点。

  ——对于投资(2005年9月)

  巴菲特确实很厉害,买一只股票,好长时间都不涨他还不着急,我也模仿他尝试过,买一只股票涨了一段时间后滞涨了,我就坚持不住了。

  ——对于偶像(2006年10月)

  我们的投资团队是非常平等的,我不需要别人总是顺着我的意见,我喜欢听到和我不一样的观点,其实这给他们的压力更大,但内部的氛围很好。买任何股票,我们都会讨论,研究员有否决权,我们非常尊重研究员的意见,他们建议要强烈买入的,我们肯定要买一些,即使我不看好的。——对于团队(2006年10月)

  我的心态还不错,对于业绩和排名,我希望排在中上的位置,最好别太受关注,每天不会因为业绩好来烦你,也不会因为业绩差来嘲笑你。

  ——对于业绩(2006年10月)

  外界通常认为国内公募基金经理收入过高,基金经理的收入确实也不算低,但是基金经理的收入只是市场水平的范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基金公司的股东们从公司获得的回报才是天价,基金经理则是付出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回报,外界却往往忽视这一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对于收入(2010年8月)

  中国的基金投资者应该是很幸福的,用共同基金的钱买了收益高得多的基金,但投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私募基金放开后,许多优秀的基金经理应该转移到那里,公募基金也可能就不会是这种局面了。

  ——对于行业(2006年10月)

  国内基金经理抱怨的主要是投资决策者没有承担相应的决策责任。例如投资总监从自己的视角看,有时候要求基金经理卖出某一行业或股票,个别基金经理持不同意见,但是无论后来证明卖出的对错,投资总监都需要为此决策负责,并承担责任。不能说决策错误了,却把问题推给基金经理。

  ——对于机制(2010年8月)

  我的工作体会是个人投资风格难以在公募基金中得到体现,也许这是基金操作同质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利益不挂钩,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缺少冒险的动力,羊群效应比较明显。其次,现行的监管体系和基金契约的约束下,公募基金的操作灵活性相对较小。

  ——对于公募(2010年8月)

  一个原因是对投资的兴趣,公募基金是追求相对收益的,但我更喜欢管理绝对收益的产品。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中国一流的财富管理机构,而私募的机制更为灵活一些,股东结构与公司治理更符合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要求。

  ——对于转投私募(2010年5月)

[上一页] [1] [2] [3] [4] [5]
(责任编辑:王旻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