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公募基金在银行面前没有太多话语权一样,由于信托平台是目前私募实现合法化的“华山一条道”,因此阳光私募们在信托公司面前非常弱势,而此前信托公司暂停开设证券账户,又钳住了阳光私募的“咽喉”。
虽然阳光私募和公募基金在强势的信托公司和银行面前都很无奈,但是公募基金有监管层“罩着”,而阳光私募则基本处于没有组织的状态。“我希望阳光私募能得到有效的监管,并将私募基金写入《基金法》中。”一位阳光私募人士道出了私募的心声。
证券时报记者 方 丽 余子君
公募基金为银行“打工”,阳光私募也在“砸锅卖铁”给信托公司“买路钱”。虽然同为渠道面前的弱势群体,可好歹公募基金有证监会“罩着”,目前“无组织、无纪律”的阳光私募在苦盼着组织的出现。
信托渠道费用高
由于信托平台是目前私募实现合法化的“华山一条道”,因此阳光私募们在信托公司面前非常弱势。
据上海一位阳光私募掌门人透露,信托公司在销售环节的要价很高,一般这笔费用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销售费用,通常为0.6%至0.8%,另一部分是浮动销售费率。他强调,浮动销售费用一般只有大信托公司才有资格收取,通常是业绩提成的3%至5%。而且大信托公司之间收取的比例各不相同,比如平安信托,由于该公司拥有客户资源和专业销售团队,因此要价会比上述标准更高。
若是没有名气的小私募公司想和这些大信托公司“攀亲”,则得付出更大的成本。据北京一家小型阳光私募基金负责人表示:“我们缺乏客户资源,又找不到银行渠道,产品一直发不出来,因此想和大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产品,但有些大信托公司的要价高得离谱,除了常规销售费用,还要吞掉业绩报酬的10%。”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少小私募公司还得“赔笑脸”进行合作。业内人士表示,“信托平台能展示阳光私募业绩,一旦业绩好了,不仅渠道等费用赚得回来,还能吸引新客户,这是小私募打的算盘。”
与阳光私募在信托面前的无奈一样,公募基金在银行面前也同样没有太多话语权。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发行新基金,认购费一般被银行拿走,一部分管理费也要“倒贴”给银行,甚至出现小基金公司发行一只基金需要两三年才能收回成本的现象。
狂提管理费变相卖账户
信托公司暂停开设证券账户,钳住了阳光私募的“咽喉”。一时间信托公司拥有的老账户成了稀缺资源,这些信托公司将原来0.5%—0.9%的管理费提高到现在3%,“相当于变相售卖账户。”一位阳光私募人士大吐苦水。
北京一家阳光私募表示:“由于信托证券账户停开,如果现在发一只产品,发行成本较此前可能要提高5%—15%左右,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托账户的使用费。据说去年年底信托老账户的叫价已经高达300万—450万,而且这一费用通过管理费和融资中介费走账,信托公司还要求阳光私募的首募规模要达到2亿—3亿,否则信托公司不愿意将有限的账户卖出。
据上海一位阳光私募粗略计算,就是从目前为“账户”买单的支出来看,基本阳光私募1年都回不了本,基本是“赔本赚账户”的现状。
此外,还有阳光私募负责人表示,除了提高管理费外,不少阳光私募还请信托公司做其财务顾问,让渡部分“收益”,与之成为利益共同体。深圳一家第三方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交给信托公司“买路钱”,业内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具体要看各家私募的谈判能力。
阳光私募期盼组织
虽然阳光私募和公募基金在强势的信托公司和银行面前都很无奈,但是公募基金比阳光私募幸运,公募有监管层“罩着”,而阳光私募则基本处于没有组织的状态。“我希望阳光私募能得到有效的监管,并将私募基金写入《基金法》中。”一位阳光私募人士的话道出了私募的心声。
信托证券开户的暂停,受到最大冲击的就是阳光私募。“因为阳光私募业务仅占信托公司业务的10%左右,信托公司对于这块业务并不重视。”一位阳光私募无奈表示,目前阳光私募的身价并没有大到能让信托公司出面去协调开户这件事。
“信托暂停证券开户以来,我们没能发行一只新产品,而对于何时开户的传言甚多,这可能是遥遥无期的事儿。阳光私募现在缺乏的是一个能为其说话并能与监管层对话的组织,单凭阳光私募单打独斗,难以成事。”上海一家规模较大的阳光私募人士表示。另有私募人士表示,“现在发产品也不是,不发也不是,一旦开户重启,买账户的费用等于打水漂,真是有苦没处说。”
虽然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真出现了替阳光私募说话的组织,那么必然也要面临被组织监管的问题,而上述阳光私募均表示,宁愿被监管。
除了等待组织做主,近期合伙制私募产品这一崭新模式出现,也让阳光私募人士看到一线希望,甚至有不少人士已经着手发行此类产品。“但是具体操作上仍存在不少难点,借道信托在三五年内依然是主流。”一位阳光私募人士表示。
·评 论·
没组织更麻烦
很久没有新基金公司成立了,最近半年也很少看到阳光私募发行;另一面,银行势逼公募,信托力压私募。一时间,公募私募颇有“同病相怜”的味道。
八九个人,三五条枪,从无到有,从几千万到上十亿,甚至数十亿,运气好的私募自由呼吸自由生长,没人管的日子真好!但自由的代价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在遭遇“开户禁令”后,私募陡然发现自己更像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话说回来,嫡出的公募也挺烦:有资格给广大“穷人”管钱,不见得有给富人管钱的资格,还得看管理“穷人”的资金的规模等等。诸如此类“管头管脚”的事还挺多,于是有监管层从业经历的某基金公司总经理也大声疾呼:立法、监管市场化。不过,虽然“婆婆”有时候很麻烦,但没“婆婆”会更麻烦,让基金公司倍感头痛的“topview”的结局就是一例。
说实话,虽然公募基金公司被管手管脚确乎有点难施拳脚,但有的行为也让人有“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之感。那么,现在私募急切地想“挤”入正在修改的《基金法》的规范范围中,但真找到了“组织”,会不会又大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管与被管永远是一对矛盾,与取进退,难得中道——对监管者如此,被监管者也如此。正所谓:有组织很麻烦,没组织更麻烦,摆不正心态尤其麻烦。(荣 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