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下面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先生给我们进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陈道富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为国务院和各部委撰写了大量的内部报告和政策建议,著有《中国私募基金报告》、《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等专著,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比较》等报刊杂志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下面有请陈主任。
陈道富:对于宏观经济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及见解,下面我就是讲讲我对宏观经济的看法,我今天不讲一些很数据的东西,讲一些我对宏观问题的看法,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一个,我讲一下对宏观经济的走势的判断。
今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GDP的增速一直处于一种稳步下滑的态势,应该来说,各种数据都显示,中国的经济处在下滑过程中。中国经济从年初来看,各种指标大家都在盯着这些数,固定资产投资、PMI等等各种指标都显示中国经济在下滑。怎么来看中国经济的下滑?我想对于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的判断,我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各方都在讲的,跟去年的基数是有关的,这是数据上的反应,仅仅是由于去年的走势对于今年宏观经济的表现。这个并不是判断的主要依据,仅仅是从数据上。
第二个原因就是主动宏观调控的结果,这也是统计局在公布7月份数据的时候,一直认可的,就是当前经济下滑是我们主动宏观调控的结果。应该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结束了去年上半年货币宽松的状态,不断从市场上回收资金,货币政策收紧是从去年开始的,今年年初开始的财政政策相对去年来说有所变化了,从今年3、4月份开始对房地产市场地方融资平台的调控,使房地产增长势头得到了遏制。另外是今年的节能减排任务压力比较大。在这些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上,中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的回落。应该说今年经济增长的回落在相当程度上是宏观调控的结果。
第三个因素,我想说的是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的下滑带有一点点趋势性,就是中国经济潜在动力的减弱是当前宏观经济下滑的深层次原因。从78年开始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年均9.9%的增长速度,这是由于特殊的历史阶段形成的,应该说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在中国不被世界特别关注的情况下完成的。中国在拥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向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不断的市场化,不断的对外开放,加入WTO以后,出口也对中国的经济有拉动作用,在这些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目前情况下,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出现了低迷。快速工业化使得中国的产能过剩,城镇化比例到了46.5%,这个在国际上属于加速城镇化的过程,未来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还有很快的增长,也就是说,中国的增长动力从原来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不断的市场化的过程,全球化的推动等等逐渐转变为现在的城镇化。另外,中国劳动力资源,现在都在讲,到2015年,中国的劳动力出现了一定的拐点,就是2015年,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开始明显,现在民工荒、包括工资的上涨都开始有所显现了,整个环境的制约也开始凸现出来。中国经济又不可能像过去30年那个样子,现在的世界要求中国承担一定的责任,要在世界的关注里面进一步的增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相对以前来说是有所弱化的。再有,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到了人均3000美元以上,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在国际上,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需要的条件是比较简单的,可能某些政策或者某些改革就会推动经济从低收入一下到中等收入,但是从中等收入向发达国家转变过程中需要的制度基础就需要更加全面的制度准备,这样来看,中国经济就会出现一些停滞,需要不断的累积。从数据上来看,对于未来的测算,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率已经达不到十一五规划的水平,或者说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了,有的人算到9%左右,但是基本的结论是一样的,就是潜在的增长率下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的下滑带有一定的趋势性。
我们再回到短期的政策来看,从需求方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出口等等。从这些短期的因素来看,今年的经济增长保持在9%以上,大家不是特别担忧。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有一个滞后作用,随着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会有所影响,但是今年不是特别明显。然后消费也是非常平稳,出口上半年比大家预期的还要强劲。纯粹从需求角度来看,今年的经济增长应该会保持一个相对比较快的增长,应该会有9%以上的增长,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的风险可能在未来,就是中国今年经济的最主要的或者下半年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改革,能不能推动改革,在未来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二点,我谈谈对于通货膨胀的判断。
首先,现在市场上已经存在着一定的通胀预期。从目前的CPI或者PPI的数据来看,CPI的数据出现一定的反弹,环比出现了上涨,PPI出现了下滑的态势。但是整个市场的通胀预期还是存在的。
应该来说,导致这种通胀预期主要的因素就是市场上的货币,过去投放的货币太多了。去年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其实从02年开始,投放的货币一直超过经济增长的需求。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涨,更是引发了通胀预期。
其次,就是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从富士康事件开始,包括今年又开始的最低工资的调整等都表明今年的工资上涨是比较快的。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在工资增长条款没有完全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进行,今年又开始恢复了,中国又长期处于劳动力工资上涨的阶段,在这种环境下,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可能对物价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当然中国现在是产能过剩,从一般来讲,产能过剩怎么可能会引发最终产品价格的上涨?我想说两点,第一个,之前的公务员加工资,这个不会引起政府提供产品的价格,但是公务员一加工资,市场上的消费品价格马上就上涨了。这个可能不是直接影响生产的产品价格,对于所消费的产品,对于其他可比的商品价格可能会有一定的缓慢推动作用,特别在收入分配改革的时候始终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这是需要关注的。第二个是由于自然灾害和粮食价格上涨。特别是7月份出现的猪肉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会有一定的持续期,按照原来年初的预计,物价应该会出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如果你考虑到现在猪肉价格的上涨,工资的上涨,下降的幅度没有年初设想的那么高,现在通胀的压力仍然是存在的。
第三个,我想讲一下货币市场的情况。
今年整个金融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出现新的变化,跟往年不太一样的地方。
第一,就是资金还是相对宽裕的,5月份出现了一种快速下滑,经过人民银行不断的投放货币,应该说货币市场的资金相对宽裕,但是整个社会对于资金是松还是紧的感觉不太一样,现在说是宽松的货币,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在理论上,货币主要是通过人民银行来调控,但是由于去年的存量货币太大,今年更多的是通过银行的监管。今年不断的在重申银行的管理,结果就使得银行即使有钱也贷不出去,要受监管指标的制约。今年对于银行的监管具有非常强的货币调控效果。
第二个管理是通过行业管理,今年特别强调对于房地产的管理,对于节能减排限制。一方面使银行对于这些行业的贷款有一定的限制。另外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市场的资金需求,就是这些行业限制你的发展,这些资金投资的渠道就给限制住了。当然今年一直在采取额度控制。其实今年不应该太关注人民银行,应该关注银监会,关于对于这些行业的管理。
第三,今年5月份又出现了外汇资金净流出。从02年开始,货币的投放渠道,一方法是通过外汇,一个是贷款来投放。02年到07年,外汇的资金流出是非常重要的渠道。金融危机以后,外汇贷款就下降了,主要是用贷款来投放。今年外汇帐款到了5月份就开始出现了下降,从原来的2000多亿下降到1000多亿,在黑市上人民币出现了贬值,那个时候汇率是6.9,现在差不多还是6.9的水平,黑市上出现了大量的资金流出。中国的银行一个是通过外汇来调节的,一个是通过公开市场调节的,但是在5月份外汇帐款突然减少了一半,然后今年财政上又不断的回收资金。但是整体来说,目前银行间的资金应该是相对比较宽松的状态。
第四,如果你对贷款额度进行限制的话,银行体系外的融资就会活跃。从09年开始,股票市场的融资、债券市场的融资,融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从09年下半年开始,通过信托的方法资金就不断的扩大。也就是说,在关注货币,关注金融市场的时候,不要光看信贷了,要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看资金的状况。
总的来说,今年的货币影响因素就更多了,前面有行政控制的手段,其实货币调控的压力反而没有去年那么强,因为前面有银监会的监管措施在挡着,反而压力没有那么大。
最后我讲一下我对未来的判断。
第一,在货币上仍然是适度宽松的政策,这个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适度宽松是结果,就是货币通过各种工具、各种手段最后达到市场上的资金对于企业来说是适度宽松,而不是人民银行采取松的政策就是适度宽松。到了5月份的时候,银行间的市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适度宽松,但后面没有进一步的坚持,对于企业来说,是冷热不均,对于调控的企业来说,可能它的资金需求相对去年来说是比较紧张的,但是对于符合调控目标的企业,大家都是在抢。所以从大体上来说,大的原则仍然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需要培育,最好的货币环境是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如果太宽松了,这些资金可能产生泡沫。反应到利率政策,因为国际上讲利率政策讲货币市场的利率,国外的银行间的利率上升就是上来了。中国主要讲存贷款利率,主要是看贷款利率,从去年开始,家庭贷款利率在上升,从银行最后放贷款的利率来看,这个利率水平是在上升的。为什么呢?就是现在对于二套房的管理,利率提高1.1,所以从总的来看,贷款利率是在上升。加强存贷款的管理,然后又是三法一规,银监会就是要将贷款投放在资金需求方那里去,银行对于资金的配制,导致对于资金的争夺,这样一个结果,事实上,存款利率或者贷款利率都已经有所上升。
第二,目前的这种市场经济是处在一种下滑的局面,不仅国内是这样,国际也是这样。从美国的数据来看,美国5月份开始,经济的指标就一直往下,特别是最近,中长期的国债利率不断的往下走,不断的下降,长期国债利率往下跌表示大家对美国经济没有信心了,就是觉得美国经济出现L形的增长可能性更大。最近,国际上对于美国的不信任感在上升。虽然现在德国的经济还不错,但是紧缩的政策会表现在中国的出口,从这个情况来讲,经济会出现下滑。对于这个经济下滑,中国不应该担心这个,如果经济增长率再往下走的话,不应该用金融工具硬性的把这个抬高到以往的水平上面。从这个来看,就是关键看要不要给市场一个紧缩的信号。在现在的利率水平情况下,制约资金的主要是制约货币的可得性,就是你能不能获得资金,而不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担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给市场一种紧缩的信号,我认为是可以。既然市场上银行已经把存款利率上升了,就把这个主动权交给你。其实贷款的上限早就放开了,可以根据你的客户情况进行调节,这是我个人觉得的。就是当前情况下,并不太适宜发出很强的信号。
第三,其实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和改革是根本的问题。今年的货币政策包括各种金融政策能不能成功,不在于货币政策,不在于金融政策本身而在于结构调整和改革。在这种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情况下,相对没有那么痛苦的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是大家关注的。一般而言,在痛的情况下才采取改革,才能够改革成功。因此当前必须推动这种结构性的改革包括收入分配,收入分配这个题很大,包括结构性的改革怎么促进消费,怎么促进经济的自我良性循环,怎么样来培育经济增长点,怎么样使经济增长更加合理,这个需要通过改革,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需要关注的。
1、财税体制改革。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改革点,必须要求生产型的转向消费型,必须逐步降低整体的税赋。
2、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国有企业的退出方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在市场不必要的干预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
3、金融改革。大家一直说金融滞后,我认为能保持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金融不可能滞后太多,但是按照目前的金融运行方法,很难提供进一步的支持,需要进行金融改革,要有限的全球化,充分的市场化,逐步为经济的转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个过程都是非常大的改革,而且充满了风险,都是需要统筹整盘来考虑的,所以这个是当前的经济增长点,然后这些经济政策都是要在十二五期间进行推动。
我就讲这么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