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通胀的恐惧,38岁的周泽国决定拿出一半的存款进行投资。这是他第一次涉足理财市场,尽管本金不过12万元,但他依然仔细地向银行客户经理咨询。不过,当客户经理小张向他推荐某只正在发行的股票型基金时,却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
“我的亲戚朋友们前几年买基金亏了很多钱,我不想跟他们一样。”周泽国对小张说,“你还是给我找一个银行理财产品吧,回报不用太高,跑赢通胀就行。”
周泽国并非小张卖基金时遇到的第一个“钉子户”。在最近三年里,小张频频遭遇拒绝购买基金的客户,他的同事也是如此。事实上,在基金各种销售渠道里,这样的冷遇近年来屡见不鲜,其累加的结果便是:尽管最近三年,基金的总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但基金的总份额却在原地踏步。
难消“狂欢后遗症”
周泽国对基金的冷淡,缘于他舅舅在2007年的狂热投“基”。
那是基金业最风光的年代,老基金的持续营销成为无往不利的摇钱树,新基金发行则成为众人争抢的“香饽饽”。这股抢购风最终也将周泽国的舅舅卷入其中,不懂理财为何物的他在小尝基金投资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把银行存款不断搬向基金,甚至托关系也要抢购新基金。“他那时也常常劝我买基金。我问他,你知道买的是什么吗?他说,这个不重要,只要能赚钱就好。”周泽国说。
在如潮水般的基民的追捧下,基金业规模在2007年短短一年间膨胀了近三倍,突破2万亿份大关。但更具历史意义的数据,则从当年月度行业规模变化中产生:WIND统计显示,2007年5月成为基金业规模扩张的分水岭,此后的7个月间,基金业规模净增加1.3万亿份,最疯狂的9月份单月便增加了近6000亿份。恰恰在这7个月间,A股走完了上轮大牛市的最后一程,基民入市热度最高的9月份,股指进入最后一跃。这意味着,2007年的一轮狂热投“基”,竟然令半数以上的基民站在了A股的“高岗”上。
“正是因为高点买入基金的投资者太多,从2008年暴跌开始,最近三年我们一直都在担忧基民因无法忍受亏损而集体赎回基金,但好在这个现象一直在可控范围内。”某基金公司高管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不过,在绝大多数基民没有解套前,这种警报无法解除。当年扩张规模的狂欢,现在反而成了时刻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让人胆战心惊。”
事实上,对基金业而言,大量基民被高位套牢的副作用,不仅仅是潜在赎回潮的威胁,还有他们“言传身教”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这“赶跑”了许多基金的潜在投资者。“舅舅因为基金上亏了很多钱,心情一直很差,家里也常常发生争吵,这让我对投资基金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所以我不愿意购买基金。”周泽国表示。
故步自封难破局
如果说高位套牢只是让投资者心生惧意,那基金业近三年来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竞争,则已令投资者渐生疲倦感。
身在基金销售第一线的客户经理小张对此感悟颇深。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特别是最近一年,大量新基金扎堆发行,但多数发行的产品除了名字不同,投资的对象和风格并无太大差别,这令他在向客户推荐时,感觉非常吃力。“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在向客户推荐某只新发股票型基金时,客户突然问我,这和他手中的另外一只股票型基金有什么差别,我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这其实就是一样的产品,结果客户摇摇头就走了。”小张感叹道,“现在基金公司所谓的‘创新’,大多是换汤不换药,这根本没法吸引客户。”
而记者在随机采访了十余位投资者后发现,多数投资者甚至不知道基金公司有60家之多,更遑论从目前700余只基金中“大浪淘沙”了。在他们眼里,基金业绩是衡量投资好坏的唯一标准,至于基金产品的差异化,他们无从分辨。老基民邹新颜则直言不讳地表示,基金公司与其拼命发产品,不如把手头上的产品业绩做好。“把那些发行新基金耗掉的巨大资源都投放在老基金上,岂不是事半功倍,更容易见效?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业绩才是最重要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推销手段,只能奏效一时。”邹新颜说。
业内人士则指出,同质化竞争是导致基民投资热情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基金业要想突破规模“滞涨”的困局,必须将产品创新落到实处,以“质”而非以“量”来打碎行业发展的瓶颈。
解铃还须系铃人
基金销售频吃“闭门羹”,令基金业倍感压力。多位基金业人士表示,要想修复投资者对基金的信心,需要基金业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的帮助,二者缺一不可。
“从客观上讲,熊市困住了基金业,那就需要一波新的大牛市来解开这个困局,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预计这个日子为期不远了。”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从主观上讲,基金业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投研实力,为投资者谋取更稳定、更优异的回报,这是基金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基金业相对于竞争对手最大的优势所在。只要这个优势能守住,流失的客户迟早还会回来。”
不过,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努力,基金业要令投资者重拾信心,尚有一段距离。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标准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仅为2.89%,尚不及加息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而混合型基金虽然收益相对较高,但离跑赢通胀仍有一定距离。就A股而言,熊市气息目前仍浓,牛市难见踪影。
除了以上两个条件外,基金销售中的“潜规则”也是阻挡基金业重夺投资者信心的障碍。据了解,出于防止客户外流的考虑,银行在基金销售完毕后,提供给基金公司的投资者名单中大多不包括住址、联系电话等关键资料,这使得基金公司与基民之间颇有点“将不知兵”的感觉,令基金公司在维护客户方面举步维艰。基金业要想破解当前“滞涨”困局,如何获得掌握客户资料的主动权,也是重要步骤。目前正在兴起的第三方销售,或为基金业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