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内幕交易危险红线
“你一定要把那只股票的重组内幕搞清楚。”某阳光私募基金的总经理在电话中再三叮嘱研究员。此前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搞清楚某只股票的重组方案后,重仓介入,为净值狠狠作了一把贡献。在与客户的交流中,他们也引以为傲。但这样的调研显然是踩着内幕交易的红线跳舞。
数据显示,目前单只阳光私募基金的规模普遍不大,多数在3000万至8000万元之间。研究人士分析说,管理这样规模的基金,最有效的方式是精选个股,如果找到有重组题材或业绩有爆发性增长的股票重仓持有,获取超额收益应该没有问题。
但问题接踵而来,怎样找到这些爆发性增长的股票?会不会一不小心就踩上内幕交易的红线?虽然不少私募基金热衷于此,但还是有相当部分私募基金对此十分警觉。
“这种风险不可不防。”景良投资公司总经理廖黎辉说,“一家阳光私募基金如果频繁地出现在重组股的股东里,那未免也太巧合了。”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海外有投资业务的某阳光私募基金听说一收购重组消息之后,淡然处之没有去买股票,并告诉客户,“我们怎么能做这样投机取巧的事呢?”这样的案例恐怕很多机构都难以做到。
把发展寄托在挖掘重组股和题材股上,对基金自身的长远发展其实并不利。廖黎辉表示,“如果这些私募基金规模做大了,到了十亿或者几十亿元,还能找得到如此之多的内幕信息股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届时冲着他们“高回报投资能力”去的持有人必定陷入失望。
事实上,立志长寿的“刺猬”在运作中不能有丝毫瑕疵。在监管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回避内幕交易,既是对持有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业内人士以三秦“股王”陷入诉讼的“鑫鹏1期”基金为例,号称“股王”的阮杰在投资运作中涉嫌用其为打擂的股票拉抬接盘,导致亏损累累,最终被客户告上法庭,“202万元竟然只剩下了80多万元。”其客户赵女士悔不当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