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风格,能够永远战胜市场,公募一样,私募也一样。这就是为何你看到经过10月的20个交易日后,我们的榜单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理财周报记者 滕晓萌/文
这的确是一个混乱的季节。
我挨个
去问熟悉的私募经理们,你们怎么看市场?他们却告诉我,他们当下最关心的事,是监管层如何看待他们。
尤其是那些成名已久的投资大家,一夜之间,出身公募似乎成为了他们的原罪,无论老东家态度如何、无论现在的规模有多大、无论他们多年来所宣称所坚持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每一个人都惶惶不安,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在大逃杀的幻境中,不知道下一个被迫出局的会是谁。
事实上,尽管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一直惊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之快,我们一直以为这里才是资产管理的应许之地。但是这个行业,还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壮大,也远远比外表看上去要脆弱。
这一周,在北京的金博会上,我问一群投资者说,你们有谁买过阳光私募的产品吗?你们知道阳光私募吗?
良久,有两只手犹犹豫豫地举了起来。
很多投资者并不知道,在这个从草根开始野蛮生长的行业里,有一些真正坚持自己的操作理念的人,在市场的跌宕起伏中,他们默默的忍受着数月甚至一两年中净值垫底的压力,忍受着媒体和客户的责难,还要自己掏腰包支付公司运行的费用。
没有一种风格,能够永远战胜市场,公募一样,私募也一样。这就是为何你看到经过10月的20个交易日后,我们的榜单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一位私募经理对我说,我们调查过,那些10月排名靠前的产品,无非就是持有煤炭和有色,他们前面的表现一定很差,他们不值得羡慕;那些单月排名靠后的产品,很多是因为买了消费和医药,他们之前一定赚了很多钱,他们也不值得叹息。
无论你选择哪一头。私募行业的特点,都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一直告诉你,我们以为,如果10年后20年后,中国市场真正可以出现伟大的投资家,很有可能来自这样的一群人。
我认识他们中的一些人,他们确实有把公司做大的梦想。他们骄傲地以为自己可以凭借业绩说话。他们以为,在这一个新的行业,可以摆脱前一份工作所陷入的困境:归属感的缺失、短期业绩排名的压力、上层的决策干扰、面对渠道的仰人鼻息、对于规模无止境的追求……
他们匆匆忙忙地进入了这个行业,即便要在夹缝中生存,即便可能因为一条法规的出台而全盘皆输。
一位资深的监管者反问我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私募纳入监管范畴?为什么不能把私募纳入基金法?
而另一位已经离开的公募大佬对我说,无论公募还是私募,如果我们总是只谈监管,如果我们总是堵住每一条可能的出路,那么,这个行业还能吸引谁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